什么是通心法门?

标签:
通心佛陀应身迦叶拈花微笑 |
分类: 与佛陀通心 |
什么是通心法门?
许金声
什么是通心?
关于“通心”,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定义。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我们可以为心理咨询师的通心下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咨询师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放空自己,甚至让自己处于虚怀若谷的状态的前提下,进入到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当事人的情绪与状态,把握住当事人的成长方向或者成长点,通过当事人能够接受甚至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影响他,从而帮助当事人,具有这样的效果的心理咨询行为,就叫“通心”。通心是一条红线,应该贯穿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始终。
“通心”还可以推广到一般的人际交往。从一般的人际交往的角度,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当至少有一方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立场和状态,至少暂时超越自我中心,进入到另外一方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情绪与状态,从而把握住其需求点或者成长点,并且通过他能够接受甚至乐于接受的方式影响他,从而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这样的行为就称为“通心”。
我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形成了“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又反过来影响我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践,使我在实践中顺风顺水,甚至势如破竹。
迄今佛教内部并无“通心法门”之说。我以“通心法门”说之,一是我提出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佛学的重要启示是来源之一。一是有“通心法门”这一说法,期待与佛学有更紧密的连接,更好地从佛学中汲取养料。
我发现“通心法门”极为重要,为此我专门写了《通心辅导:一种新范式》。
通心法门具有这样的治疗理念:人们的烦恼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人际关系出了问题。而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当事人与某人或者某一些人不通心。所以,只有通心才是解决大多数烦恼的根本途径。
我甚至认为,可以用“核心法门”这一用语,来描述“通心法门”的重要性。
下面谈谈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与佛学的一些关系。
一、拈花微笑
在佛经中,有很多关于“通心”的典故,首当其冲的是“拈花微笑”: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色)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
有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给众多弟子说法,他拈花微笑示意众多弟子。众多弟子看着他手里的花,都默然不语,没有任何反应。在这众多弟子里只有迦叶尊者在破颜微笑。摩诃迦叶在这里的“微笑”,表示了他的“会意”,也就是与佛祖的通心。
迦叶的破颜微笑与佛祖的拈花微笑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是会意,他到底会意到了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探索,但由于缺乏资料,探索也有钻牛角尖的风险。
我觉得,至少对于佛祖的拈花微笑?至少可以有下面的猜想:
1、佛祖拈花,是在暗示“通心是道”。他是要给大家一个启示:修炼、悟道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方法就是抛开传统的语言、文字,直接和他自己通心,以心印心。因为他已经成佛,他已经得道,和他通心,就可以直接开悟,也就可以得道、成佛。
这也正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意思。佛教里把不随众的人称为“别众”。而不按照传统惯例传授法门称为“别传”。
2、人与人之间沟通,最终是要达到一种和谐关系,达到一种“心心相印”的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也需要抛开传统的语言、文字,直接通心,以心印心。而这种“心心相印”的高境界,也是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这也正是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
3、迦叶与佛祖的“心心相印”,也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首先体现在他对“心心相印”之意义的感悟。枷叶“破颜微笑”,则是享受了通心之美妙。
与他人通心,意味着你达到了与他人接近甚至相同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能够与先知、伟人能够通心,在某种意义上,你也就能够开发和先知、伟人同样的品质的潜能。
与贝多芬通心,你就开发了与贝多芬同样的坚强。与爱因斯坦通心,你就开发了与爱因斯坦同样的智慧。与佛陀通心,你就开发了自己的佛性。
二.观音的教化
佛教的菩萨度人,也有心理学所注重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维摩诘所说经》:“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宗镜录》:“先以欲钩牵,后令人佛智。”这都是强调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沟通,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影响对方。
佛教讲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是证显真如的自性法体。报身就是酬报如来因行所修集的福慧资粮而成就的庄严佛体。应身就是如来为化导六道众生,随众生机缘显现的人格身,又称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应化法身、化身。
所谓“应身”的概念,体现了佛教深刻有关“通心”的思想。
在庞杂的观音应身体系中,“鱼篮观音”是其中之一:
予按《观音感应传》唐元和十年,陕右金沙滩上有美艳女子,提篮鬻鱼,人竟欲室之。女曰:“妾能授经,一夕能诵《普门品》者,事焉。”黎明,能者二十余,辞曰“一身岂堪配众夫,请赐《金刚经》。”如前期,能者复居半数,女又辞,请易《法华经》,期以三日,唯马氏子能。女令具礼成婚,入门,女即糜烂立尽,遽瘗之。他日有僧同马氏子启藏观之,唯黄金锁子骨存焉。僧曰:“此观音示现,以化汝耳。”言及飞空而去。(宋濂《鱼篮观音画像赞》)
三.不度无缘之人
世间人遇到与自己有缘的人就很欢喜,没有缘的人就不想跟他见面。我们知道,阿弥陀佛与十法界一切众生的缘最深。这一桩事情,诸佛都不一样,有些人在自己修行成佛的过程当中,只顾修自己,很少与众生结缘。他成佛了,虽然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愿也相同,但是与众生结的缘不够深广。
世尊当年在世,城东老母与释迦牟尼佛没有缘,释迦牟尼佛度不了她。佛做一个试验给弟子们看,城东老母从这边来了,佛迎面走过去,她马上转弯,从别的路走了,绝对不想与佛见面。佛有能力化身,佛到那边,她又拐弯。到最后佛现四个身体把她包围,她低下头来痛哭,也不看佛一眼,这是没有缘!佛叫他的学生舍利弗去度她,舍利弗一去,她与舍利弗有缘,欢喜接受,舍利弗就度了她。“佛不度无缘之人”,众生与佛没有缘,佛也没有法子。
(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31)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它使佛陀更加亲近。佛陀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无所不能。佛陀曾经想直接度城东老母,但却缘分不够。
不过,佛陀不度无缘之人,叫他的学生舍利弗去度,恰恰是通心的表现。不仅通了城东老母的情况,也通了舍利弗的情况。
人并非无所不能,有所为,必有所不为。
通心亦需要成本,我们需要接受和相当多的人都难以通心的现实。
四.佛学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吗?
佛学尽管博大精深,还需要发展吗?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与三法印的最高原则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作用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例如,如果以佛学为本,心理学为用,当今佛学可以考核、检验、批判现代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发展自己。
毛遂自荐,我认为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就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通心这一行为有三个要件。这三个要件非常重要,所以称为:“黄金三要件”。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2、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和状态。
3、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影响对方。
关于“通心黄金三要件”的思想,是“通心法门”的精髓。
(2008年10月25日至28日,苏州西园寺,即戒幢律寺举行了第三届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佛教与心理治疗”。我在论坛上做了关于通心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