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能力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许金声
一、独处的价值与限度
当今社会,独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选择独身的人越来越多。生活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
人可以选择独身,但却无法逃避交往,无法逃避交往中与他人通心的需要。
我提出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见拙著《通心》)认为,独处、交往是人的两种基本生存状态,在独处中,最好的情况是充实的独处,在交往中,最好的情况是通心的交往。成长与独处或者交往时间的增加没有关系。成长只意味着:在独处中有更多的充实,在交往中有更多的通心。
人如何在独处、交往这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中成长?这里有一个如何分配独处、交往各占多少时间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需要交往需要到什么程度,需要独处需要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我在《通心》一书中,澄清了迄今社会对独处的偏见:没有具体分析地认为交往就一定比独处好,一个人应该多多交往,减少独处等。心理健康不是看个人在独处和交往中各分配了多少时间,而是看他在独处中有多少充实性独处,在交往中有多少通心性交往。
我在《通心》中还提出,独处和交往这两种状态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人在独处中能够进入充实的状态,他个性便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单一发展。这种情况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看低交往的意义。
在我们的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选择减少交往,增加独处的时间甚至改变生活方式。
有一些事业上比较优秀的男性或者女性,他们能够在事业中得到充分的乐趣。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的通心成本(通心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大,也使他们容易更多地选择独处。
面对一个仍然充满着谎言的、虚伪的世界,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具有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那种“对于文化适应的抵抗”,保持人格的独立性。问题是:在这样的世界里,一个人越是真诚就往往越是有孤独感。孤独感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一个越是健康的人,越是容易在独处中保持充实的状态。那么,一个人究竟可以孤独到什么程度呢?
他的心灵可以没有任何人抚慰吗?
他的思想可以没有任何人理解吗?
他的感情可以没有任何人共鸣吗?
他的快乐不需要有任何人来分享吗?
我认为不可以。也许有某些修炼者有一些特殊看法。
二、如何把握独处与交往的平衡?
我认为:独处可以是很好的状态,但交往也必不可少,独处也应该有一点的限度。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度呢?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原则,这就是:
个性的单一发展,不能够远离人性发展的平均水平。
所谓“个性的单一发展”,是指每个人作为个体,其人性的发展水平。所谓“不能够远离人性发展的平均水平”,是指个体应该有足够的社会交往时间以及发展亲密关系的时间。这一原则,是一个关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原则,关系到独处与交往时间的分配。这一原则,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心灵成长的原则。为什么要有这个原则?
从我提出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既是“通心者”,又是“被通心者”。
什么是“通心者”?在人际交往状态中,如果有一方能够清楚地把握自己的立场和状态,至少能够暂时超越自我中心,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清楚对方的发展方向或者需求点,并且能够通过对方乐于接受并且能够接受的方式影响对方,那么他就是通心者。当人们主动想达到一定目的的时候,他必须成为通心者才能够如愿以偿。
作为“通心者”,我们要去与“被通心者”通心。作为“被通心者”,我们需要有他人来和我们通心。显然,做“通心者”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理论上,一个可以一辈子只做“被通心者”,但却不可以一辈子只做“通心者”。也就是说,人都是软弱的、有限的,在一定时候都需要有另外的人来关心、理解、包容、肯定他。如果我们假定有一个上帝,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的、绝对的、充实的、自给自足的“通心者”。他能够和所有的人通心,却不需要任何人和他通心。
没有人可以成为上帝。所有人都不能一成不变做“通心者”,甚至做“通心者”的时间很有限。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绝对的通心者只有“上帝”。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时候是“被通心者”。
这是由人的性质所决定的。人具有四性:物质性、动物性、人性、神性。人具有神性,但永远不可能成为神。人不仅不能够成为神,他在作为一个人生存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自私的、软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在交往的时候,他往往相当固执地想处于“被通心者”的地位和角色,要别人来理解他。如果这还算不上人固有的软弱性和有限性,那么,至少可以说,迄今人类的亲子关系造成人们普遍是缺爱的。
在人类社会中,有的角色是天然的“通心者”,例如,母亲对于婴儿和儿童,老师对于学生,企业老板对于市场,商店经理对于顾客。“通心者”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生活在社会中具有多种角色。例如,一位女士对于婴儿的时候是母亲,是“通心者”,当有推销员主动上门到她家来推销产品的时候,她就成了“被通心者”。当她的丈夫在关心她的时候,她的丈夫是“通心者”,她是“被通心者”。
在迄今的社会上,几乎每个人都缺少通心的爱,所以都希望自己是“被通心者”。通心的爱是迄今人类社会所稀缺的行为。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在配偶关系中,如果是男性,就希望对方具有相当多的母亲的功能和角色。如果是女性,则希望对方具有相当多的父亲的功能和角色。这样往往会导致一定的问题。如果在配偶的亲密关系中,双方的付出与获取不平衡、对等,获取少的一方必然会去寻求补偿。
对等、平衡、智慧的两性关系是最和谐的亲密关系。在理想的或者可持续发展的两性的亲密关系中,双方都既是“通心者”,又是“被通心者”。他们都做到了身、心、灵“大健康”。
一个人一旦有过这样的关系,他就更能够在独处中减少匮乏性独处的时间,增加充实性独处的时间,就越能够自由地选择独处。一个人曾经在两性关系中遭受重创,他也往往容易增加独处的时间,甚至可以发展出更多的充实性独处。
一个人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超越“被通心者”的需要,成为单一的“通心者”,更是罕见的、幸运的。但这样的人至少我还没有见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