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克思故居门前静悄悄

(2008-03-21 21:37:26)
标签:

马克思故居

通心

汽船

《资本论》

莱茵河

    《马克思故居门前静悄悄》

    站在马克思故居前,有一种时空莫辨、恍然隔世的感觉。这是2006年12月18日上午10点。阴冷、湿润,德国特利尔的冬天恰似我的故乡成都。与成都不同的是,这里非常安静,行人稀少,偶尔一、两个匆匆忙忙从我们面前路过,完全没有注意我们这几位来朝圣的中国人。 
    参观马克思故居,是我们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一行的重要日程之一。我们兴致勃勃地敲门,但没有任何回音。 
    大门紧锁。据导游了解,是下午三点才开放,但按照行程安排,只有二小时时间。其他人,都是领导、党员同事,很快就去其它地方购物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对购物没有兴趣,留下来静心……
    我感到有点奇怪,我一个无党派人士,怎么对马克思的兴趣,甚至比他们……
    从小,我就对所谓的追求真理感兴趣。
    就像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也无法选择马克思、毛泽东。这是历史的命运。
    马克思,在特定的文化里,被称为“老祖宗”,尽管我们和他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我们精神的血液里有他的基因。我们去世后,会被戏称为“见马克思了”。 
    站在马克思故居前发呆,关于他的记忆开始活跃起来。 
     马克思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人。是人,就可以通心。 
     他在这里一直居住到17岁,中学毕业。 
     在中学他是什么样子?“同学伙伴对他既爱又怕,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他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 
     尽管马克思的当年的学习成绩还称不上出类拔萃,在班里的32名学生中,他大约排第八名。但他似乎也有某种优越感,在后来的一封信中,他不无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天主教的),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马克思在中学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在马克思的同学伙伴中,五分之四是天主教徒,大部分出身于中下阶 层,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 
     马克思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人。是人,就可以与之通心。 
    “1835年10月,马克思刚过17岁不久,离开家庭去读大学。当时他全家出动,清晨四点钟起床,到汽船码头送他。船航行了16个小时,经摩塞尔到科布伦茨;第二天在那里换乘一艘船顺由莱茵河到波恩;第三天他注了册,成为波恩大学的一名法律系学生。” 
      ——这次我也在莱茵河散步了。在波恩,我沿着河岸走了大约40分钟。我喜欢那清澈的河水和岸边幽静的景色。这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河流,曾经有多少诗人、作家曾经描写、讴歌? 
     马克思也与这条河息息相关。他去波恩上大学的时候,“全家出动,清晨四点钟起床,到汽船码头送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充满了人情味的情景啊?!他的家人说了什么样的话?他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在我的少年时代,没有什么书看,能够找到的少数书籍之一,是梅林著的《马克思传》。以后,看过马克思不少的书,包括他的巨著《资本论》。然而,我印象最深刻却是他早期著作的这句话:“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够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够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社会结构来看人,不无深刻。对于我等现在吃心理学饭的人来说,也不无启发。 
    他的理论影响深远。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理论有哪些还富有生命力,哪些已经应该淘汰了呢? 
    另外一个犹太人弗洛伊德抓的人的根本是“性”、“潜意识”、“力比多”、“防御机制”等……
    能不能说谁的影响力更强更深远呢? 谁的影响更长久呢?也许根本没有可比性。

    马克思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人。是人,就可以通心。 
    我喜欢马克思这个人,要甚于他的《资本论》。 
    当年我最羡慕的是他的婚恋生活,娶了燕妮做妻子。 
    用弗洛伊德的眼光来看马克思,燕妮应该说对他影响极大。 
    当年他和燕妮谈恋爱的时候,有巨大的障碍。燕妮比他大四岁。她出身贵族,而马克思的父亲只是个平凡的律师。 
    马克思一开始谈恋爱几乎荒废了学业。情诗写了一首又一首。他想出版这些诗,写信给老爸要钱。亨利希"马克思却这样警告儿子:“……如果看到你成了一个平庸的诗人,我会感到伤心的”。  
    燕妮也十分担忧,给他写信说:“唉,卡尔,我的悲哀在于,那种会使任何一个别的姑娘狂喜的东西、即你的漂亮、感人而炽热的激情、你的娓娓动听的爱情词句、你的富有幻想力的动人心弦的作品……所有这一切,只能使我害怕,而且,往往使我感到绝望。……一旦你那火热的爱情消失了,你变得冷漠而矜持时,我的命运就会越可怕……所以,我常常提醒你注意一些其他的事,注意生活和现实,而不要像你所喜欢做的那样整个地沉浸、陶醉在爱的世界里,耗费你的全部精力,忘却其余的一切,只在这方面寻找安慰和幸福。”马克思后来开始接地气了,燕妮以及马克思的父亲应该都起了作用…… 

  马克思当年写的诗是什么样子呢? 

面对着整个奸诈的世界, 
我会毫不留情地把战挑, 
让世界这庞然大物塌倒, 
它自身扑灭不了这火苗。 
那时我就会象上帝一样, 
在这宇宙的废墟上漫步; 
我的每一句话都是行动, 
我是尘世生活的造物主。 

   气魄是不是很大? 
   这样的气魄与对燕妮的追求的关系是什么?与他后来的执著和造诣,他的研究与活动,甚至还有他的学说在今天的命运有没有关系呢? 
   我以为有。爱情的追求与满足无疑会给人极大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与佛陀式的开悟后的自度度人是有差异的。
   马克思的人格状态有过什么样的成长过程和变化,我孤陋寡闻,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从心理学角度来深入研讨的?

马克思故居门前静悄悄

在马克思故居门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门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