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方言文化历史背景杂谈 |
分类: 恍惚·若有所思 |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一曲春天的故事,老人家随手一挥画出的圈圈。崛起的远不止是座座城,挖出的桶桶金。崛起的还有被戏称为“鸟语”的广东话。
八十年代初期,要是您不能说上几句广东话,哼几句粤语歌,那肯定是落伍的。不管是做大生意,还是小买卖。广东货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然也包括广东话。
电视剧“上海滩”的热播。“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的歌声传遍大街小巷。
几天后,商店里的白围巾、黑礼帽就几乎卖断了货。车船码头、工厂车间、商场餐馆,无数个“许文强”如雨后春笋般浪迹于全国各地。
广东话的流行贯穿于整个八十年代,形成了全国人民学习地方语言的第一次高潮。
进入九十年代上海话悄然兴起。
这点上,普通百姓也许未必感同深受。
从中央到地方,许多上海籍、或有上海背景的领导干部走到了最前台。上海话的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毕竟说得一口正宗流利的上海话会让人刮目相看。“阿拉上海人”侬声侬语的自信,让被广东压抑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上海人扬眉吐气了。
更多的优惠政策,让上海的经济迅速迎头赶上广东。解放前的十里洋场重新恢复了金融中心的地位。
走在香港的铜锣湾、旺角,一阵上海话的窃窃私语会让尚未回归祖国的港人驻足顷听。那可能是来自大陆最时髦的声音。
也许是上海地域色彩的局限性与上海人天生的优越感,让上海话的传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你操一口半生不熟的上海话,反而容易被人取笑。
这让上海话普及的程度远未达到广东话流行的广度。
东北话的兴起就真得要感谢本山大叔充满“二人转”语言的小品了。
东北“二人转”一直被认为是低俗的民间小调。至今不被很多专家学者认可。可就是这所谓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让本山大叔带出了黑土地,迅猛窜红于央视的大小舞台。
“澳洲鲍鱼四只”“没有”“四斤的龙虾来一只”“没那么大滴”北京大小酒店的客人和服务员,一夜之间居然能不加思索的对答如流。惊讶之余是会心的捧腹大笑,小沈阳一口略带夸张的语言风格再次把东北话推向全国。
“老妹儿,你长得老带劲了”,现如今没哪位女性不觉得这句话受用。
让深处金融风暴中的国人暂时舒展双眉,小沈阳功不可没。强劲“东北风”的刮起,让东北人有了发自内心的自豪。俺就是大口吃肉、大碗整酒,爱咋咋地。
细细想来,当下百姓生活中缺少的正是东北人自我调侃和自我修复能力。
与广东话和上海话的地方色彩相比,东北话更具备流行的条件。只要你能听懂普通话,听东北话也就不至于抓耳挠腮了。这也就注定让东北方言有了流行的土壤,肩负起新的责任。
三次地方语言的兴起都和大的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谁又能说得清下一个五年、十年什么方言会扑面而来。
其实,该来的总要来,要走的总会走。
既然我们选择笑对生活,那就按小沈阳的说法:啪、啪地走向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