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golfjapan
golfjapa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07
  • 关注人气: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杆头二三事

(2008-03-14 14:46:53)
标签:

杆头

golf

nano-power

体育

分类: Mr.Wu专区
Tiger Woods 用的 driver 以实做的立场来判断,应是硬度在 HRC48以上的某种Beta Ti,杆面厚度在 3.2 ~ 3.5mm之间。杆面并可能有些许的渐薄结构,这样才能应付他的挥杆/杆头速度。杆头重量应在202~206克间。

一般美系杆头的460cc重量落在 196 ~ 202克间。
( 日系则分得很细,但极少超过200克)

日系厂商针对不同球友族群,在杆头上做了很多任务,分类很专:175克 - 特殊族群,台湾似乎未看过?台北一高尔夫老师在日本练习场试过 175克杆头+35克杆身+30克握把,约长43inches,轻松挥杆但距离很远。

188~194克 - 是走高价位球杆常做的重量,杆面是2.2~2.6mm的渐薄结构,较硬的Beta Ti 声音较响距离明显,或 2.4~2.8mm的渐薄,较黏球声音稍低沉手感较好的高级钛板。主要是杆面的重量节省下来支持球头体的设计。

195~198克 - 是一般市面上球杆的重量区。
杆头重量非常明显的影响整支发球杆的重量配置,日本厂商通常累月经年才确定一支发球杆的搭配。35克的碳杆? 45 或 50 , 55 , 60 , 65 ... ???

这些背后的工作是很有趣的ㄧ环。
最近数年,比较有意思得一件事:COR
为何大家都能做出符合检验规格的杆头??真的 COR 变小了吗?
当然不是!
我将此现象称为: " hidden COR "
杆面的COR能力还是一样,但透过球头体的改良,吸收测试时来球的冲击能量,让杆面的反弹速度稍小,恰恰符合规定上限 ...... 真是天才!
因此,市面上绝大部分的杆头都很棒,都已经能帮球友打出好距离了!
但相对的,碳杆就没能像杆头一样了。
毕竟,材料 及 结构技术都掌握在美日厂商手上,外销到台湾中国都要管制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