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两壮士——南浦寻迹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旅游图片 |
分类: 杂谈 |
《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
张元幹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张元幹的词中有“更南浦,送君去”,南浦指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为送别之地。而这里却是福州南江的实指,据说当时胡铨带着大儿子胡泳同行,《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的手稿就由胡泳保存。
北宋之前,后来的台江港还没有形成,大庙山以南区域尚是闽江水域。在大庙山南麓,沿岸沙滩(今下杭路)成为当时来往船只的天然道头(简易码头)。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楞岩洲(今中亭街)从闽江水域外拓。随后,瀛洲、苍霞洲、义洲、帮洲亦相继由于大批泥沙冲积连为一片陆地。沿江一带多以滩、坡或石级作为供船只停靠的简易道头。
建炎二年(1128),赵构宋高宗在扬州第一次开科取士,殿试策问,胡铨二十二岁,上万言长篇对答。高宗“见而异之,将冠之多士”,拟选胡铨为状元。主和派考官嫌胡铨说话太直,最后排在了第五名。登第之后,胡铨被授为抚州(今江西抚州)军事判官,未上任,恰逢隆佑太后(孟皇后)为避金兵逃到赣州,金兵随后追击,胡铨以漕司檄文统摄本州幕僚,召募乡丁辅佐官军抵御。因功受赏,转官承直郎。后为父服丧,并随乡人萧楚学习《春秋》。
南宋绍兴五年(1135),张浚出任右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召胡铨赴湖北仓属任事而未就。在兵部尚书吕祉的推荐下,胡铨随后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八年(1138),宰相秦桧主持宋金议和,并派王伦出使金国。消息传出,朝野大震,胡铨更是义愤填膺,他奋笔疾书,写下著名的《戊午上高宗封事》,最后激愤地说:“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秦桧、孙近、王伦),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奏疏既出,在临安引起了轰动。之后,有人将此文刻板印行,众人争相捧读,并誉之为“中兴第一,可与日月争光”。这封“乞斩秦桧书”,就连金人读后也认为,南宋仍有忠臣义士,不可轻视。
秦桧认为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令除名,贬送昭州(今广西省平乐县)管制,并降诏传告朝廷内外。给事中勾龙如渊、谏议大夫李谊、户部尚书李弥逊、侍御史郑刚中等人纷纷想方设法出面营救,秦桧迫于公论,改为签书威武军判官。但很快勾龙如渊、李弥逊、郑刚中等人就被秦桧贬黜。绍兴十二年(1142年),谏官罗汝楫再次弹劾胡铨饰非横议,诏令除名,贬送新州(今广东新会县)管制。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张元幹年长胡铨21岁,张元幹绍兴元年(1131)年致仕前,不认识胡铨。胡铨的遭遇,激愤了刚正不屈、凛然正气的张元幹,在“一时士大夫畏罪箝舌,莫敢与立谈”
十二年后,此词被秦桧等投降派获知而激怒,张元幹被抄家、入狱、削籍。
秦桧死后张元幹、胡铨才得以复用。宋孝宗乾道元年(1163),金使来访,曾寻问胡铨现况。任相的张浚感慨道:“秦太师专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胡邦衡。”
张元幹之所以成为爱国主义豪放派词人,其《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是主要篇章。因而秦桧成就的还有张元幹,两个向死而生的壮士!
“雁不到,书成谁与?”,张元幹的担心成谶,自后,就没有留下他与胡铨交流的文字了。可胡铨十多年的贬谪路,不仅仅只有坎坷严霜,还有“梨涡”风月。
据说胡铨贬谪广州时,爱上了一位名叫黎倩的歌女,黎倩系有夫之妇,其夫发现了胡铨与黎倩的私情,逼令胡铨食藁与豆相混的马料,否则杀之。胡铨不得已受辱,但却得美人,并一起共赴崖州谪居。十年后,胡铨携黎倩从贬地北归。途中,胡铨路过湘潭胡氏园(今株洲)被胡氏宗亲招待,在微醺中题诗壁上:“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梨颊生微涡。”从此,世人才知道胡铨有了这么一个爱情故事。
乾道三年(1167),朱熹路过此园,见胡铨题句不禁生出“人心惟危”之叹,遂作《自警词》两首绝句也题于壁上。诗云:
“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一作黎涡)却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贪生莝豆不知羞,靦面重来蹑俊游。
莫向清流浣衣袂,恐君衣袂涴清流”。
朱熹声称此诗用以“自警”,言下之意还是责备忠臣义士为一个歌女动情,忘了国家大事和君臣大义,实在是修养不够,“人欲”灭得不彻底。
胡铨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朱熹更是理学大家,自然,“梨涡”就成了历史公案。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为胡铨辩护:“古之忠臣、孝子,皆情为之也。胡忠简公劾秦桧,流窜海南,临归时,恋恋于黎倩。此与苏子卿娶胡妇相类。盖一意孤行之士,细行不矜。孔子所谓‘观过知仁’,正此类也。”
而三十年后,朱熹“自警”也成谶,受人弹劾,罪状竟包括了“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未几,郁郁而终,朱学也被疑为“假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