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谈教育(二)
(2008-11-12 08:05:06)
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家庭教育咨询 |
大山谈教育
(二)教育是一种信念
大千世界,每一样食物都以自己的独特性而存在。花有花的娇羞、树有树的风格、海有海的辽阔、山有山的品格。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之所以不同,除了遗传基因的巨大差异外,还与他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信念系统有很大关系。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主观判断。信念就是真理、信念是绝对的。
教育孩子说到底就是一种信念。尤其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的孩子,尤其是80后、90后的的确确成了“新新人类、四高人才”,我们这一代父母没有他们同样的成长经历(也许到他们的后代就好很多了,都是“新新人类”教“新新人类”了,哈)。
至少现代孩子存在与我们没经历的三大问题:
一是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第二代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的。
这个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对“爱”的理解与感知,我们都知道“爱是一切的答案”,有时经常会困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普遍自私、没有爱心更谈不上大爱,原因在哪里?环境。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兄弟姐妹多,买个西瓜还要考虑“留给老二一份、留给老三一份,这西瓜一留一分,爱就出来了”。
现在的孩子出身来到世界,由原来的1:6(孩子多,有的家庭是一个母亲带6、7个孩子)变成了6:1(现在很多孩子的背后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呵护着),什么东西都是先让着他,久而久之感受爱的能力退化了。
二是完整地成长在电视、电脑前的一代。
所以现在的孩子普遍反应快、思维活跃、很难安静。为什么呢,我们成长的年代是“读写”时代,学习生涯不是“读”就是“写”,因为没有更多的“东东”给我们处理。现在孩子呢成长在“视听”时代,一出生就是电视、电脑,哪怕到外面街上音乐也是震天响、公园都是机动游戏,等等这一切都刺激了孩子们的脑细胞,于是静不下来、反应极快。
于是现在的孩子普遍不存在智力障碍,都是“高智商、高脆弱、高敏感、高自尊”的四高人才。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比较叛逆,只是因为他们还不在状态。
有个快乐营孩子,才初一,是我的QQ好友,有天我一看,他的QQ签名档写的是什么呢:我的人生目标:农妇、山泉、有点田。很明显这是由一个广告词改编的,我问他这里面的含义是什么,他说:大山,你知道我们现在读书有多苦吗,在学校老师指责、抱怨,在家里父母唠叨,在班上竞争激烈。我呀,就羡慕农民,做完农活啥事都不需要想,所以我将来只希望自己找个农村的老婆,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有一点田地自给自足就可以了。
典型的高智商、高脆弱的表现,他们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
三是完整地成长在市场经济时代。
我们成长在“传统经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时代长大的孩子什么特点:经济意识很浓厚。
有次快乐营里,有个香港和日本的孩子特别喜欢看一个山东孩子带的“马小跳丛书”,于是向他借阅,山东孩子说,没问题呀,你们看每次10元钱就可以了。我去孩子沟通说这样方式不太好,山东孩子却振振有词:大山,现在什么年代了,经济时代呢,我借书、他付钱,天经地义呀。还有个6年级孩子跟我QQ聊天,QQ签名档是什么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我们都知道这是由意大利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演绎过来的。我问他,为什么要让别人无路可走呢,让他打摩的、乘的士也是可以的呀。孩子回答:我爸爸妈妈都是个体老板,每天在家里吃饭时说的最多的就是“现在做生意竞争如何如何激烈,如果你不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就会被别人踩在脚下。”所以只有让别人无路可走,你才能骑到别人头上。
为什么要谈到这些特殊问题呢?因为你理解了孩子才能构建你正确的信念系统。
现在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很难理解孩子。因为他没弄清楚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潜意识中就有了一些“信念”---我没有办法、都是孩子的问题、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等。
于是就衍生相应的“规条”---抱怨、一声叹息。
什么是规条呢?规条是事情的安排方式,也就是做法。规条总是为了实现信念,所以规条是在信念之下,在支持信念。反过来,改变了信念,规条、价值也会发生改变。
讲2个案例便于大家理解信念与规条:
例一:一位太太用不断抱怨闹情绪的方式向丈夫表达需要更多的关注,而丈夫因为工作给他的压力已经很大,回家见到太太这样便找理由外出。太太处理这种回应的做法是给丈夫更多的抱怨和闹情绪。结果丈夫下了班不想回家,在外留连不返,终于认识了一个女友,发生了感情,从而形成这段婚姻的致命伤。
例二:很多家长都是因为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而感到苦恼,她们没有注意到在最初几次给孩子指令但孩子没有听从的时候,就应该改变做法,而不是坚持使用同样的方式。
坚持无效做法的人,最常用的理由是他们的做法是“对的”。就像上述例中不断抱怨的太太和家长,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所以辛苦努力但总是徒劳无功。
所以正确的、正面的信念决定一切事物的方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家长都感受到了赏识教育指出了、总结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向,研究的是教育的“道”(方向、道路)而不是“术”(技巧、方法),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赏识教育用大量的精力引导人们构建一个正向的信念系统。
为什么赏识教育要反复强调“信念”?要坚信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有个“好孩子”再等待你去“唤醒”呢?因为“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人生来是具有佛性与神性的。(本篇未完)
前一篇:大山谈教育(一)
后一篇:大山谈教育(二、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