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志坚:红楼梦作者留给后人破解红楼梦的办法与内容(四)

(2016-06-02 21:21:43)
标签:

红楼

文化

 

 

 

 

张志坚《另解红楼梦》在【草根红楼群】语音播送(6期)

 

                  (时间: 201662日晚8时半讲)

 

题目:红楼梦作者留给后人破解红楼梦的办法与内容(四)

 

开场白:

尊敬的红学网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题目是“红楼梦作者留给后人破解红楼梦的办法与内容”的第五部分。

 

前面我用了三个晚上为大家讲解甲戌本《凡例》“红楼梦旨义”的第一、二、三、四自然段,今天来讲第五个自然段。第五个自然段,也是“红楼梦旨义”的最后一段。

旨义撰写第五段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作者是谁?

即,乾隆十九年甲戌本的作者,或者叫甲戌本的秘密设置者是谁?

或者反过来说,是谁设置了甲戌本这样的《凡例》、眉批、第一回楔子中的增添内容以及后面的回前批与回后批等等?

我想,最后石头记的作者是谁?这是所有研究红楼梦的人最想知道、最想解决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解读原文。文中写道: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则一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chuan)蓬牖(you),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谓不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读旨义中的这段话,我们大体可以知道作者的内心世界,知道作者曾经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一番梦幻”,而且这一番梦幻绝不是一般事情,根本不敢直接了当地说出来,只能将“真事隐去,用撰写《石头记》的办法,来宣泄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第五自然段中,最难以理解的是开头第一句,即“此书开卷第一回也。

第一回就第一回,古来那么多书,开头就开头,为什么要特别指出来“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为这一句话,我想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首先写这一句话,就是为了让我们关注第一回的题目。第一回的题目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作者提醒我们加倍关注甄士隐,关注贾雨村。“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就是指第一回甄士隐在书房犯困,梦见一僧一道携带“蠢物石头”,最后这“石头”被僧道大展幻术由粗变细、有大变小,最终变为带着“文字”的美玉托生在贾宝玉的嘴里,又被挂在了脖子上,称为命根子,须臾不能丢掉。

 

当我们在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的热闹场所,读到蠢物的道白“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时,我们知道,蠢物即石头,石头即作者。饶了一圈,又绕回来了,一句话,甄士隐认识了蠢物石头。石头留下的就是石头记。

 

但是第一回题目中的“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句话则非常好理解,非常直白,就是告诉我们,红楼梦第一回寄居在葫芦庙里的穷儒贾雨村,曾经是甄士隐的朋友,两人生存条件相差很大,但是,甄士隐却非常赏识贾雨村这位“住无居所”的穷困读书人,欣赏他的诗文,认定他“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认为贾雨村学问厉害,心智高远,虽然当下不如意,但凭着他的学问本事,不日可以飞黄腾达。总之非常欣赏他,其后当得知贾雨村没有入京赶考的路费时,毫不吝啬地送他“五十两白银,两套冬衣”。贾雨村呢,也毫不客气地接受下来,八月十六日早晨天不亮便启程入京参加大比。

 

后来贾雨村果然没有让甄士隐看走眼,考上进士做了官。同时贾雨村,也没有辜负曾经多看他两眼的甄家丫鬟,刚做了知府,便娶甄家丫鬟为妾,后来扶为正室。像贾雨村这样一位即穷又有才华的穷秀才走过一生,在官场上起起伏伏,倒霉时跌落风尘时,岂有不回忆走过的坎坷人生经历。

所以我认为“红楼梦旨义”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就是提醒读者和后人,要特别地关注甄士隐和贾雨村。

 

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撰是书哉?作者用一段独白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回忆自己的一生“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这段话让我们明确了一件事,即甲戌本的作者明确告诉我们:他是一位须眉男子而不是女人,不然不会用“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这样的话语来道白。

接下来写到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则一并泯灭也。这段话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不是一般的人,是一位很有高度、很有地位的人,所以才有“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美之日”,才有“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大家想,我们普通人,倒霉就倒霉了,谁会知道你,在乎你倒霉不倒霉,只有那些“上赖天恩”的位高者,身居要职的天下名人,才会在倒霉了的时候、冤屈了的时候,有一种想“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的欲望与想法。

所以在这里,旨义通过作者自云,告诉我们甲戌本作者绝不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而是一个上赖皇恩、身居高位、却又半生跌倒,很有必要“昭告天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人,免得天下人胡乱猜测,疑惑不解。

 

接下来又写道虽今日之茅椽(chuan)蓬牖(you),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谓不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这段内容告诉我们,作者是一位很有修养,很有情怀的人,虽然到了“茅椽(chuan)蓬牖(you),瓦灶绳床”之没落凄惨状况,却“文采依旧、襟怀笔墨”不失一位读书人的本真与胸怀。很苍凉,但很牛气,很有坦荡胸襟与真君子风度。

让人体会出来一种“我潦倒了,并不赖我,是我运气不好,是我赶上了,但我要把它撰写出来,让天下人知晓究竟是怎么一会事情,不能给我的祖宗和家人脸上抹黑”这样一种爬下了,却咽不下这口气的大英雄大文豪之气度。

 

下面又写道: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这几句话的出现,显得十分罗嗦与饶舌。正因为太反常,太罗嗦了,所以又容易引起人的思考:为什么要在《凡例》这样短短几句话中这般累赘罗嗦呢?为什么?再静下心来,反复地阅读几遍,便会发现作者的用意,就会明白作者罗嗦累赘的目的在于唤醒我们的警觉,引起我们视觉的特别的关注。

当我发复阅读研究之后我发现,甲戌本作者在这里反复饶舌罗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那就是贾雨村。

 

因为:“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不由会让我们想到红楼梦第一回题目中的“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第一回里面那个寄居在葫芦庙里的穷儒贾雨村,那个受到甄家丫鬟回顾几次衣衫破烂的贾雨村。

紧接着又是“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又一次重复写出“风尘怀闺秀”,同样会让人感觉作者耿耿于怀的是让读书人关注第一回,关注“风尘怀闺秀的贾雨村”。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第五自然段的全部内容了。我们简单统计一下,就会知道,作者在这其中区区一小段文字中,从正面和侧面点击了六次贾雨村:

第一句,“此开卷第一回也”是提醒关注第一回题目“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句,“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是企图“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连带出“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因为这两个名字共同构成了第一回题纲。

第三句,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同样再一次连带贾雨村。

第四句,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这里的“假语村言”的字眼会演化出“贾雨村之言”。

第五句,“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又一次重复第一句。

第六句,“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

 

大家说,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反复“六次”提醒我们“风尘怀闺秀的贾雨村”,即贾雨村才是那位“风尘碌碌”,奔波一生,好不容易活到与甄士隐年龄可以称兄道弟并受人高看,赠送钱物,入京参加大比,又入皇帝法眼,点为进士,后来虽说遭遇坎坷,又受亲朋照看,补缺京城一路高升,晋为大司马——兵部尚书,具备世人刮目相看的协理军机者。所谓军机职务之高,普天下只有三四名。这样的人才突然出了问题,突然跌倒了,是不是需要向天下有个交代,需要昭告天下呢?

 

所以说,当我们反复阅读第五段的时候,我们便会得出,作者反复多次指出“风尘怀闺秀”,多次指出“开卷第一回、第一回题纲、开卷即云”就是要读者特别是研究者加倍地关注“风尘怀闺秀”的贾雨村。

 

而实际上,甲戌本中的“红楼梦旨义”第五段,被移入庚辰本、戚蓼生序本、红楼梦稿本、程甲本等等传抄本和印刷本的第一回开头后,除第一句“此开卷第一回也”未更改,后面的“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这些反复的提醒之句已经被删去了。非常直接地写道“贾雨村云云”。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更加明白,“红楼梦旨义”最后一段,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就是贾雨村跌落红尘后,回忆自己一生所见所为的坎坷经历。如果我们联系到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题目“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我们便会得出“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这样一个直接的结论。

 

这个时候,有一个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红楼梦原本就有一个楔子或者序言,待甲戌本“红楼梦旨义”第五自然段被置放在原书前面之后,这本书前面的序言,实际上就是两个人的序言合二为一。即“此开卷第一回也”和“各位看官”两个序言。甲戌本在楔子中有条批语指出“此下四百二十四字,戚本作‘席地而坐长谈,见’七个字。”我读庚辰秋月本也是“席地而坐长谈,见’七个字。”也就是说,“此开卷第一回也”是归结者乾隆甲戌十九年加上去的。原来的序言,应该就是《风月宝鉴》时,“棠村”所作序言。

 

至此,贾雨村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于是我便开始认真对待和认真思考贾雨村这个人物。

我从新翻阅甲戌本,发现甲戌本第一回至第四回中有关贾雨村的批语多达36条,什么“雨村豁达气象不俗”“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写雨村真是个英雄”“写雨村真令人爽快”“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瞧他写雨村如此,可知雨村终不是大英雄”等等。这个时候大家,冷静想一想,雨村若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甲戌本为雨村作这么多批语干什么?

 

特别是甲戌本第四回有一条批语,更是如“指路明灯”一般的告诉我们谁是甲戌本的重评者,或者换句话说,乾隆甲戌十九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作者是谁。批语这样写道:至此了结葫芦庙文字。又伏下千里伏线。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

 

在这里我提醒大家,在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在葫芦庙里寄居,诗文卓著,受人高看,得人资助并考上进士,做了高官,最终又被罢官褫藉赶出王朝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贾化,字表时飞,别号雨村者,即贾雨村者。

而且贾雨村是红楼梦第一至第四回的主角,贾雨村一出场便写出连带三个“玉”字的诗句与楹联。“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的这些诗文与楹联中的“玉”明显的是自比为“玉”!

然后我便将红楼梦中有关贾雨村的章节全部摘录出来,一共涉及到十九回内容。在红楼梦中贾政、贾赦、贾珍、贾琏等人虽是官员,也属于家里闺中之人。唯有贾雨村这个人物,既不是闺中人,又在贾府晃来晃去,穿插最多。在这里有关在文本中考证贾雨村的问题,贾雨村背后的历史原型问题等等,另择题目讨论。

 

总之考证结果就是,对甲戌本第四回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我的回答是葫芦庙里走出来的唯有贾雨村,且贾雨村是林如海、贾政、贾赦这些官场大人物均看中的才子,在大观园题额这样彰显文采的地方贾政说“我们今日且看看去,只管提了,若妥当便用,若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再加第二回中贾雨村对冷子兴的那一番“纵横历史,正邪两论”别具一番与众不同的高见。再加之红楼梦第一回与一百二十回“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再结合第四回题目“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最终得出雨村就是葫芦,葫芦就是指贾雨村。这时候,我们用贾雨村的名字替代“葫芦”,如上批语就会变成起用贾雨村字样,收用贾雨村字样,盖云:一部书皆系贾雨村提之意也。【甲戌本第四回这条批语关乎到甲戌本的作者和甲戌本的脂批,诚请大家好好思考一下。

 

由如上诸多论述知道,无论甲戌本、还是庚辰本,或者以他们为底本整理抄录出来的其它版本,都是“贾雨村”为主整编加批加注的。

贾雨村这位年近半百,从葫芦庙里走出来的进士,吃尽了人间的苦头,看多了官起官落,也只有他罢官后,可以继续“袖手游览天下,望月看景”能够在“茅椽(chuan)蓬牖(you),瓦灶绳床”的简陋环境中,可以适应,可以襟怀笔墨者。

一个有着葫芦庙居住经历的人,只要不杀头,便可以游走天下,撰写和传播文章。

 

接下来我们解读“红楼梦旨义”最末这首诗,再一次检验一下作者是谁?

 

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这句诗,对于贾雨村这样一位既有葫芦庙读书人的穷苦,又有知府、兵部尚书、军机大臣这样高当职务的人来说,非常贴切,因为他的人生中,既有说不完的“苦奔忙”又常常光顾于“盛席华筵”之间。但是对于胡适、俞平伯他们确定的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以后的曹寅孙子来说,就很不合适。因为康熙五十一年曹寅去世后,曹寅儿子曹颙(yong)任两年织造后又病逝,李煦已经开始为他们开始补库亏,曹家的日子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到雍正朝六七岁的曹寅孙子,已经随着这个家族的日渐衰落,而经历很不如意的生活,这个时候,曹家有几桌“盛席”也可能存在,但是很上档次的“华筵”已经不复存在。红楼梦五十六回告诉我们,“江南甄家十三岁的宝玉”已经十多年没有到过京城了。所以说“盛席华筵终散场”这样的诗句,只符合贾雨村般的身份与人生才能题写出来。

 

第二句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这句诗中的“悲喜千般”对于贾雨村来说非常适合。或住在葫芦庙,由甄士隐赠送50两银子连夜入京赶考;或京城拼上几日,春闱一战考上进士,欣喜若狂;被皇帝委任京外做官,过一年又被罢了官跌入谷底。又过了一段时日,得到皇朝起用旧员,经过一番折腾,又被恢复官职,补缺做了知府;官还没坐稳,又有薛蟠打死人事件,不得不周旋处理。后来竟然又京城补缺,青云直上,晋升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可谓大权在握,志得意满,那成想,皇帝暴死,改朝更代,不几日大司马连降三级,任为府尹,又一段时间,又被考入三法司受审定罪。其后,又遇大赦,褫藉为民。我们粗忆贾雨村一生,可谓起起落落,亦悲亦喜,悲喜交加,完全可以用悲喜千般”“如梦如幻”来形容

 

可是胡适所确定的曹寅孙子呢,自他懂事起,年轮进入七八岁以后,生活给于他的多是灾难与悲伤,家道频频出事,悲多喜少,显然不适宜“悲喜千般”这样的形容。所以我认为浮生奔忙,盛席华筵、悲喜千般、如梦如幻”这样的诗句,题写在贾雨村身上则非常恰当,题写在曹寅孙子身上则文不对人,很不合适。

 

再加上前面作者自云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这对曹寅的孙子来说,更不恰当。因为对于曹家来说,到了曹寅孙子一辈长大已经属于没落家族,一事无成很自然,但何来半生潦倒之罪,显然不对。曹家的衰败,不是他造成的,所有罪过只能找到“曹寅、曹颙和曹頫”身上,而落不到曹寅孙子身上。这些诗句,只有放在贾雨村身上,却十分恰当,文如其人。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中的“谩言”既有“轻慢,没有礼貌”的意思,还有“欺骗、蒙蔽”的意思;从后半句“更有情痴抱恨长”来看,用“欺骗、蒙蔽”来解释“谩言”更准确,也就是说,作者在这里告白,文章中虚张声势地写了许多地“正钗、副钗、又副钗”看见各个是红袖女子,其实都是“蒙蔽与欺骗”的写作手法,正真抱恨长的情痴,不是“红袖”女子,而是一生起起落落、苦苦追求功名终得“黄粱美梦”的痴情男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个人只有正真经历了,遭遇了这些不同寻常的特别人生,像寻常文人回忆撰写出来很不容易还在其次,最关键的是如何在那样一个文字狱时代,写出如戚蓼生本序言所说“一声在鼻,一声在喉”,即写出一种可以发出两种声音的文字来。

 

犹如,前几天霍国玲老师讲,如何在一本书里读出两种结果来,即一种是小说《石头记》,一种是历史的《石头记》来。又犹如前两天我们草根群众发的天津红学会长赵建忠所言“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就犹如海洋中的冰山,目光不可及之处,还蕴藏着更大的能量”。

 

 “一声在鼻,一声在喉”“一种文字,两种声音”达到这样的语言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是需要呕心沥血,字字推敲,点点推敲的。而且,所有琐碎家常之事,都在排序着精准的历史时间。比如五十三回贾蓉去领“春祭赏银”因为换了地方跑了一天,细读可以读出改朝更代。再比如五十六回“贾母与江南甄家四个女人的对话”,大家反复读几遍,可以读出雍正朝的结束,乾隆朝的开始。只有这时候,江南被打压了十多年的甄家,才有在改朝更代时从新有机会入朝朝贺皇帝。

所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不仅仅指,人生经历的凄惨、心酸与坎坷,更难的是如何让一本小说再携带一本特别历史可以“堂而皇之”地在皇家人的眼皮底下走过去,走向未来,创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奇迹来!

 

总之,“红楼梦旨义”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告诉我们,甲戌本的作者就是贾雨村,并用最后一首题诗,来概括贾雨村,即作者的人生经历。

 

另外,我们从红楼梦第一回和第九十二回知道,贾雨村与江南甄家,有着特殊的渊源,他寄居葫芦庙时就与甄家来往,并爱上甄家丫鬟娇杏。后来受到甄家的50两白银和两套冬衣的赞助,入京赶考;再后来,到江南做官,又娶了甄家丫头为妻。可知甄家有恩于贾雨村。第九十二回贾政对贾琏和冯紫英谈及贾雨村时说:“他原籍浙江湖州府人,流寓苏州,甚不得意。有个甄士隐和他相好,时常周济他。以后中了进士,得了榜下知县,便娶了甄家的丫头。”一直到一百二十回全书结尾时,又把甄家丢失了的女儿甄香菱为薛家产下一子的事情再次扯出来。可知,贾雨村念念不忘甄家。

 

这些均告诉我们,贾雨村与江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甄家就是曹家,贾雨村娶了甄家的“丫头”,岂不是甄家的女婿。如果没有甄家的赞助,就没有贾雨村参加大比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后面入进士做官的机会,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贾雨村人生风光的机会都是甄家恩惠的结果。所以,贾雨村最终将自己倒霉的人生和曹家李家倒霉的人生,以及自己所见所闻之事情汇集整编是完全可能的。

在整个红楼梦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影随于甄士隐的只有贾雨村,甄士隐所认识的“蠢物石头”其实就是贾雨村,也只有贾雨村。石头所见之事记下来就是石头记。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我的整个红楼梦考证中,甄家即指曹家,也指李煦家。大家读红楼梦第九十三回江南甄家包勇携带甄老爷的推荐信,来见贾政:

【世交夙好,气谊素敦。遥仰襜帏,不胜依切。弟因菲材获谴,自分万死难偿,幸邀宽宥,待罪边隅。迄今门户凋零,家人星散。所有奴子包勇,向曾使用,虽无奇技,人尚悫实。】

从信中的“待罪边隅”四个字来看,这里的江南甄家,应该指李煦而不是曹寅,因为曹寅得病去世,唯有李煦被流放在辽宁边陲。另外《李士桢李煦年谱》雍正元年记载雍正皇帝的奏折批文:至于跟随李煦之孤儿十五人,此等男女孩童既在苏州,可暂留于李煦处,俟总督查弼纳查抄李煦苏州产业奏来时再议。【红楼梦中用大篇文章撰写那些没有去处的戏子,如艾官、荳官、葵官、芳官、藕官等等】

这里又罗嗦多了,但有一点告诉大家,考证红楼梦中文字,有时候非常繁琐,有时非常简略,有时候一两个字,便可传达一种特别的信息。需要我们特别用心。

 

至此甲戌本《凡例》中的“红楼梦旨义”就算讲完了,“旨义”即是作者留给后人破解红楼梦的一道圣旨,便有神圣不可冒犯的尊严,我将这种尊严,或者叫原则性规定与指导思想,转化演绎为七条定理:

 

定理一:该书曾有诸多提名,《红楼梦》是总题名。该书不是一次完成有一个发生发展过程。

定理二《红楼梦十二支》是戏曲,是小《红楼梦》原稿的内容,是《红楼梦》的创作源头。

定理三: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棠村主持《长生殿》戏剧出台。

【由定理三确定棠村作序后,可以得出四条推理结果:

推理一贾敬过寿,凤姐点《弹词》,就是点《长生殿》,变相告知关注“长生殿文字狱事件”

推理二: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棠村去世时间便是小《红楼梦》原稿出台时间

推理三:由棠村去世时间和《长生殿》出台时间、遭祸时间可以推得小《红楼梦》的创作原因与创作时间为:长生殿文字狱事件后的康熙二十八年八月至康熙三十年八月期间

推理四:由棠村去世时间和《长生殿》出台时间、遭祸时间可以推得凤姐点《弹词》的准确时间是: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十五日。】

 

定理四《石头记》必须是作者亲眼所见、亲手记载之事。凡不是亲身“个中人”者,不可以称《石头记》的作者。

定理五《金陵十二钗》是曹雪芹于悼红轩“编纂增删十年五次”后题名。“金陵十二钗”不可考,十二支曲可考(即创作源头可考)

定理六该书凡写“长安”便为京城。凡写京城便是公案,便涉及朝政。

定理七作者之形态和人生经历犹如“堂堂之须眉”贾雨村。

 

总之,红楼梦旨义就是乾隆十九年甲戌本作者留给后人破解红楼梦的一道圣旨,一把金钥匙。只有认真阅读红楼梦旨义,用红楼梦旨义指出的办法来解决红楼梦中的问题,才能找到红楼梦著作的创作源头——即长生殿文字狱事件。才能找到第一作序人——河北真定棠村梁清标相国。才能准确地牵连出第二作者东鲁孔梅溪。才能找到乾隆十九年的红楼梦归结者——贾雨村。才能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做出具体的历史年代划分表。

 

我仍将此次语音讲稿放在新浪网“张志坚的博客”中,欢迎大家讨论交流。

 

下周四讲“贾雨村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型”。

 

今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