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神话or大枷试水?——浅析妈妈圈

(2013-06-05 15:08:42)
标签:

转载

广州妈妈网的妈妈圈开创了内容型APP的新天地。

在互联网时代,每每都会有奇迹不经意的就这么发生了,从早期的OICQ,淘宝等等,到近几年的微博、微信、蘑菇街等等,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而且,这些成功绝无可能再被复制,每一次成功几乎都是创造性的大跨步,直接营造出互联网的一个又一个神话。

 


妈妈圈是否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神话,还有待观察,但是以下数据在当下竞争激烈的app市场也是十分惊人的:

 


发布两个月,下载量达到420万,激活量达到230万,日均活跃用户21万,日均启动次数110万次,日均发帖量60万以上……

 


在如此短的周期能够获得如此惊人的成果,笔者认为无外乎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妈妈圈的用户人群是基于妈妈网(mama.cn)2007年开始全国布局的母婴类垂直社区网站多年的用户基础。妈妈网起步于广州,通过多年耕耘,在广州、北京、天津、西安、深圳等城市的站点在当地母婴类网站中稳居第一,而在此期间积累的千万级用户成为了妈妈圈app迅速推广的重要用户来源。

 


其次,各地妈妈网这些年来逐渐形成的各种类型的话题内容、讨论氛围成了妈妈圈传承的核心资源。“内容为王”在地方门户社区领域一向都是永久有效的四字真经。用户关心的不是网站编辑成天做的那点儿内容,更多的还是在关注与自己类似的人群的分享和经验。这一点在垂直类社区尤为凸显。

 


妈妈圈在app的内容呈现上有一点做的非常讨巧,就是在软件预设的时候邀请用户预订自己所感兴趣的圈子,从此以后,这就不是妈妈网的妈妈圈,而是每个用户自己的妈妈圈,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路让用户有了强烈的主导感。而来自各地妈妈网的丰富内容很好的支撑了用户的需求,据笔者统计,在妈妈圈推荐的各类圈子中,帖量最少的也能保证一天有好几千帖量的内容,而帖量最多的情感婚姻圈、怀孕妈妈圈每天能有15-20万的帖量!在这么肥沃的社区土壤之上,用户之间形成强烈的黏着关系就非常容易了。

 


但是,仅仅是这些内容仍然很难保证妈妈网做到40%以上的转化率。20116月,腾讯向妈妈网投资5000万,在此之后,腾讯的各类渠道成为了妈妈网的重要推广渠道。而在这一次妈妈圈的推广上,腾讯就调用了qzone的应用平台,并且根据用户的年龄以及用户习惯,有针对性的进行大量推送,吸纳了QQ用户中很多的适龄人群。这样的运作无疑远比单一的纯appiosandroid)市场推送来的更具有目标性和效果。笔者相信,这也是腾讯在试水,基于自己庞大的用户基础,如何做到更有效的行业人群聚集和有效推送,这也符合未来的新媒体营销需求。

 


我们再回到app本身。笔者在和很多地方门户社区的站长交流时,曾经提到过社区app的几个重要属性:输入、图片、处理、分享,而在妈妈圈的软件设置上这几点基本都得到实现:讯飞语音输入、多图片加入、简单图片处理(这一点稍显简单,仅仅支持了图片的角度转换)、分享到微信、微博、Qzone等。但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笔者仍然要指出妈妈圈在软件设计上的一些不足。

 


从妈妈圈所针对的人群角度出发,这一类人群对于图片的需求和展示是有比较高的要求的,比如晒宝宝照以及淘货分享,而目前妈妈圈软件内的图片展示是偏弱的,不知道是不是有基于移动上网节省流量的考虑。

 


虽然我们在前文也提到,妈妈圈还算是一款以用户为中心的软件,但是在很多定制的细节上仍然不够灵活,仍然呈现出比较强烈的标准化特性。在同龄圈、医院圈这些非常好的理念设置基础上,缺乏对应的产品细节支撑导致并没有足够的人群和互动,当然这也可能与笔者所在的城市有一定关系,可能在妈妈网的一线城市,这个问题并没有如此凸显。

 


最后,笔者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在用户量已达到百万量级的基础下,妈妈圈未来的主导功能是:妈妈网在移动互联领域的简单延伸?还是商业运作逐渐嵌入?还是腾讯在地方垂直领域商业运作的一次重要尝试?一切皆有可能,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宁哲网络 茅矛

Weibo.comntmaomao

微信号:nzmaomao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