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是“柑橘谣言”还是“柑橘警讯”
(2008-10-24 22:56:46)
标签:
柑桔蛆虫柑橘警讯谣言四川杂谈 |
分类: 八卦 |
近日,关于四川广元蛆虫柑桔的手机短信和相关照片广为流传。信息称,今年四川广元柑桔爆发大规模柑桔蛆虫灾害,四川埋了一批还撒了石灰。网友和手机用户通过手机相互提醒,不要采购柑桔。
令人玩味的是,面对网上这个短信,四川农业厅10月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所谓“辟谣”并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市场销售的柑桔是安全的;四川卫生部门表示,要对这些流言和短信向公安机关报案(见大河网2008年10月22日)。
依笔者之见,一个柑桔方面的信息,竟被政府机关冠上“谣传”,列入追查范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网上关于柑桔的短信可能有面积程度不那么准确之处,但是冠上“谣传”就言重了,言过了,难以服众。比如,关于柑桔内有蛆虫一事,连四川省植物站专家都承认“确有这么回事”;比如,旺苍县主管副县长也公开称,该县销毁了1252吨柑桔,其中被蛆虫吃过的柑桔只是有12吨,政府补贴果农3.6万元(见《信息时报》2008年10月22日)。
仅此这两点就足以证明,广元柑桔发生虫蛆是不争的事实。据悉,这种蛆虫叫大实蝇,是一种传染很厉害的蛆虫。有关科学书介绍,对付这种蛆虫,要砍树严格观察三至五年。农业部专家称,这种“桔蛆”是一种柑桔果品内生虫,不同于动物里面的寄生虫,不会造成人畜共患疾病(10月22日《南方都市报》)。
可见,四川网民关于柑桔蛆虫的短信并不是空穴来风。应该说,网上关于食品方面的短信是应对食品不安全问题的一个举报。发现食品问题进行举报是公众应有的权利。当然,笔者并不赞成把所有耳闻目睹的食品现象不分青红皂白都诉之短信,广为散发,最好办法是向有关部门举报,让专家们进行鉴别。问题在于,面对公众的举报,包括网上的举报,我们相关机关反应迟钝了,不当公众短信举报和公众的情绪是一回事。更有甚者,四川省植物检疫站还对媒体称,“此前报道该虫病橘子的记者是广元市旺苍县人,对当地柑橘遭受虫害的报道可能是为了获取更多民政补贴”
。负有检疫职责的部门,不是主动向公众和媒体披露信息,而是怀疑记者报道的动机,既造成化解社会矛盾时机的错失,也在一定程度上疏间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间隙,类似这样的教训是不少的。假若广元等地要从柑桔事件找出教训的话,恐怕自省“社情民情的敏感度”才是第一条。
地方官员“社情民情敏感度”来自何处?应该说,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是根本原因。人民利益是执政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一件事情发生后,相关官员就应该用鼻子嗅一嗅,用脑子滤一滤,究竟会对公众利益产生什么影响?一旦对公众利益产生危害,那么就应立马做好防范应对工作,而不是先考虑信息是否对官员自身政绩产生不良影响。像旺苍县那样,“立即销毁1252吨柑桔”。令人滑稽的是,四川某些机关却反其道而行之,把追短信“辟谣”视作重中之重、迫中之迫;这就颠倒了是非,颠倒了主次,曝露了某些官员一事当前先替“官本位”着想的思维,四川追查柑桔谣言就令人们看到这个思维。
在信息开放的社会,当然也还会出现谣传,但是,却不会长命。个中之因如一句老话:谣言止于智者。这个智者,不是别人,而是信息开放透明。一个问题的解决,一个矛盾的化解,只要全程透明,那么,个别人想“搞搞新意思”造谣言,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