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李白、杜甫体现的三种人生观
(2024-09-06 07:39:27)
标签:
情感文化健康 |
苏轼、李白、杜甫体现的三种人生观
彭澎 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
作为“老四川”,从小就对苏轼、李白、杜甫诗篇和故事耳闻目染。早年更多地被灌输了“李杜诗篇万口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而认为李白、杜甫为中国诗歌境界的最高代表。
慢慢地,进入中年以后,经历人生的磨砺,才逐渐认识到苏轼的诗词和人生观的可贵可取可学。
于是,我成了苏轼人生观的鼓吹手,并经常以“老乡”的姿态来点评,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当然,李白是哪里人有争议,但其故居在四川江油。更重要的,他开辟了“川人离川”的主通道,即顺长江而下。并不是他之前长江就不是“川人离川”的主通道,而是他留下了“川人离川”通道选择的最好注脚。此后,巴金、郭沫若等等也是走这条路出川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你说走哪条路吧?
而杜甫虽然是河南人,但在四川都把他当四川人。毕竟全中国没几个人知道他是河南哪里人,而几乎都知道有个杜甫草堂在成都。
更重要的是,杜甫的诗大多出名的都是在四川写的,其诗作的30%写于四川。更何况一句“花重锦官城”把成都的别称传颂至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都是入小学课本的,所以我也是从小就认他“老乡”了。
就做人来讲,李白不可取。他整天喝酒,每喝必多,喝多必诗,写诗必骂。
最离谱的故事,莫过于他叫高力士为他脱鞋,让杨国忠为他磨墨,结果,得罪官场人士,人生很多失意。虽然被称为“酒仙”,却屡屡“酒后乱性”,官场失意。也常常“不切实际”,“胡吹乱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去看过,大失所望。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即使永远不剪发也长不了这么长啊,要是现在的人这么说,绝对会被骂成疯子。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整天跟月亮玩,又不是天天都过中秋!
与李白的“不靠谱”相反,杜甫就“太悲催”了。
自己住一间破草屋,却在操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虽然偶尔“白日放歌须纵酒”,而大多数时候都在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长使英雄泪满襟”。
跟李白的天天豪放、乱来和杜甫的时时操心、难过不同,苏轼却真正具备了普通人也能学到的“三观端正”。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喝啊!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如意,也可以慢慢来啊!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做不成大事,起码可以喝酒啊!
苏轼比李杜强,一是政绩留传千古。苏堤、东坡书院是明证,徐州抗洪、建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等是记载,李杜比不上。
二是创作至少差不多。苏轼写了2700多首诗词,李白写了1000首左右,杜甫写了1500首左右,写作水平和成就各有千秋。
三是酒量差不多。李白能喝,但是老是喝醉;杜甫好像喝不醉,可能酒量并不大;苏轼整天喝,没见醉过。唯一一次喝醉,只是因为回家太晚: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显然,他不想麻烦家童,在门外待了一晚。这正说明他没醉。其次,还能写下这首富有哲理的诗,更加说明他没醉。反倒是,他不想回家,找了个喝醉的借口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四是会绘画。三人都能写诗,也能书法(李杜好像都没留下真迹),但是,只有苏轼能画画,还有留传。当然,李白会剑术、道经。多才多艺方面,李白与苏轼可以打平。
五是会做菜。这个可是苏轼影响巨大的重要方面。没有说法李杜会做菜,但是就一个“东坡肉”流传至今,几乎没有一个古人有这个成就。而且,三人都能喝,但是讲吃,李杜都比不上东坡。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怕上火?
广东人却说“一颗荔枝三把火”,苏轼这个四川人吃香喝辣完胜广东人。
六是会谈恋爱。别的不说,见到王朝云时,小美女才12岁,东坡就看出了其倾城倾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名气很大程度靠苏轼。
养到18岁才纳为侍妾,而且苏轼很多诗作都跟她有关——
“天涯何处无芳草”,“此心安处是吾乡”。
连东坡肉传说也跟她有关。一个人谈恋爱到这个程度,不能不称赞。
苏轼、李白都经常对着月亮喝酒,杜甫则是白天喝。
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很是有趣。
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很是无聊。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样跟月亮喝酒,一问“青天”,显然格调不同。
这个“青天”既是“天空”,也是“上天”。
(202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