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周评(15-36):“一线城市”排名要重新调整吗?
“一线城市”排名要重新调整吗?
2015-05-12
南方日报
彭澎
评论眼:其实,在一窝蜂点赞深圳的热闹中,据我最近在深圳的观察,当地政府和各界倒比较安静。经常讨论高校不多、医疗不如广州甚至优质医疗资源流失到香港、传统文化的多层次性也不如广州等问题。但同样是在深圳,有香港企业界人士十分看重深圳的发展前景。而香港是综合指标还超越深圳的城市。如此说来,各项指标已经落后的广州还能掉以轻心吗?
广州在“保三”战役中似乎“腹背受敌”。一直以来,广州受到同省兄弟城市深圳的追赶而坐立不安,近年则受到传统的“中国第三城”天津的挑战,许多人都在掐表计算天津超越广州的时间表。而深圳则似乎受到苏州的挑战了。但这都基于GDP总量。
按2014年GDP总量排名,北京以21330亿元排在第二,上海以23560亿元排在北京之前,广州为16700亿元,深圳为16000亿元,分别位居第三第四。值得关注的是随后的天津为15722亿元,苏州13500亿元,重庆为14265亿元。一度要追赶深圳的苏州有所退后,重庆则赶了上来。其中,重庆的增长速度全国第一,为10.9%;天津也高达10.0%。因此,“第三城之争”目前最大的竞争者是天津,与广州、深圳相差无几。按目前速度,一两年内分别追上广深是大概率的事件。
问题是,近期争论最多的反而是深圳要超越广州甚至上海!显然指标体系发生了变化。
这主要由几个榜单引发。最近一个是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广东省现代化进程》,其测评结果,广州不仅总分上输给了深圳,而且在五大单项指标上也把“省内第一”让于深圳,这似乎意味着深圳对广州的超越从单项指标超越转向“全面超越”。于是,“北上深广”可能取代多年来的“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格局。
经济上,除了GDP总量,可能资金总量更能反映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据2014年末数据,北京的资金总量达到10万亿元,上海7.39万亿,深圳3.74万亿,广州3.55万亿,稍弱于深圳。更让广州难以释怀的是,深圳拥有一大批如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具有高科技、跨国性的大企业,这显示了独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甚至让上海也不敢乐观。更何况深圳还是计划单列城市、特区城市,各种政策利好比广州多。
仲量联行发布的2015城市动力指数(CMI)报告中,中国7城上榜,北京排名第三,深圳第四,胜过上海,原来多年位列深圳之前的广州却榜上无名。按这样来看,深圳不仅让广州难以安睡榻边,也将让上海耿耿于怀了。毕竟两者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拥有全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都有大港口和国际机场,而深圳还拥有与香港一体化的前景。照这样,取代“北上广深”的甚至是“北深上广”!
值得关注的是,仲量联行的评测指标是通过对城市短期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变量包括人口、航空客运量、企业总部设址率等指标;以及一些长期变量,如学院和基础教育设施的配备、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公司和风投公司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动力。而且,CMI报告倾向于技术雄厚的城市。
某种意义上,各种评测指标关键看哪个的权重高。近些年来,更加强调科技创新,也表明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需要转型升级的方向,这也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而深圳的经济形态似乎更符合这种趋势。
在《福布斯》中国内地创新城市排行榜中,深圳以其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已连续三年位居榜首。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较少的深圳,申请科研专利竟能达到全国第一,这可能要让高校云集的“北上广”好好“想想”!
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某些方面只有北京能与之相比,尤其是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但据环保部2014年对74个城市空气质量调查,深圳空气质量排在第四位,是一线城市中唯一上榜的,而北京已数次成为“空气质量最差城市”。
因此,当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蓝皮书把深圳列为中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二,仅次于香港时,广州才位列第五,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在一窝蜂点赞深圳的热闹中,据我最近在深圳的观察,当地政府和各界倒比较安静。经常讨论高校不多、医疗不如广州甚至优质医疗资源流失到香港、传统文化的多层次性也不如广州等问题。
但同样是在深圳,有香港企业界人士十分看重深圳的发展前景。而香港是综合指标还超越深圳的城市。如此说来,各项指标已经落后的广州还能掉以轻心吗?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