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征集十大民生实事却发现办结率不高

(2014-10-16 11:04:46)
标签:

房产

实事

民生

办结率

细项

问政风暴(14-88):征集十大民生实事却发现办结率不高

彭澎接受《新快报》采访

 

题外话:从省市到各区,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件民生实事已经成为“例牌项目”。今年广州首次向市民公开征集明年十大民生实事目标,却遭冷遇。同时,有关方面也在反思与观察中发现,一些区十件民生实事办结率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办成实事是关键,办成老百姓真正关心的实事更关键。

 

八区市办结率未过半市民吐槽不太关心
2014-10-16

■各区十件民生实事细项办结率。廖木兴/制图

 

今年还剩两个月,说好的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呢?

■统筹:新快报记者 廖颖谊

■采写:新快报记者 卢佳 李应华 张若然 谭欢 谢源源 方阳麟 罗仕 实习生 吴曼婉

今年,广州首次向市民公开征集明年十大民生实事目标,第一轮征集却被曝遇冷;本月10,相关部门再次启动第二轮征选。民生实事目标征集为何遇冷?据新快报记者了解,作为广州各区市年度工作“重头戏”,各区市也有自己的“十大民生实事”,但今年广州区市级的“十大民生实事”中,其中八区市迄今为止办结率未过一半(截至发稿前,天河区和南沙区暂未提供民生实事完成进度情况),居民亦关心不足,恐有沦为空谈之忧。对此,专家表示,要真正提高市民对“十件民生实事”的关注度,关键在于增加其参与度,让公众对民生实事的成效进行评价和打分。

概况

进度差异大

增城办结近八成从化办结仅一成

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十件民生实事并不止“10件”,一些不同领域如就业、交通、住房和医疗等领域的“实事”,均下分25个细项目标。因此,每区的“十件民生实事”所包括的细项数量各不相同,“斤两”有别。其中,最“足料”的是海珠区,共含36个细项,其次是越秀区,32个。而最少的是白云区,11个细项。

在民生实事排序方面,各区每年均不同。比如,海珠区今年把就业、住房保障和学校食堂安全排在前三,与广州市今年的排序完全一致;而白云区则以村居交通和环境为先;荔湾则倾向残障、低保人士扶助。

在进度方面,多个区、市表示,仍在推进中的民生实事,特别是建设工程等,难以量化进度;因此,记者根据各区提供的进度信息,对细项办结率(即已达标或超额完成的细项)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有两个区办结率过半,其余大多在二成到三成之间。

其中,增城的办结率最高,其总细项数为14,已办结11,办结率78.6%;其次是黄埔,办结率50%。最低的是从化,20个细项中完成了2,办结率10%

把脉问题

事先或未经调研有目标面临“腰斩”

1

虽十大民生实事是各区规定要完成的任务,但工作遇阻、难以实现的情况仍不在少数。

比如,白云区原计划完成“配备一村()一微型消防站”,但在7月底传出消息,该项目需重新审视必要性和可行性;又如,花都区原定该区儿童公园一期工程年内建成开放,但据公开媒体报道,该公园将于明年6月才能投入使用。

以“加快”“改善”为目标标准模糊

2

综观已知的各区市数据,除了番禺区做到每项都量化具体之外,其余各区市均有一两细项有标准模糊现象。比如,从化就对儿童公园、图书馆等4个民生工程提出“加快建设”的目标;白云区的“开展地铁站点周边环境整治”;黄埔区的“谋划建设妇女儿童医院”等。

目标定得过低 “秒速”实现

3

有区市的细项目标定得太过低,未过三季度已轻松突破。比如,黄埔区原定新增就业岗位8000,现已新增45972,超目标近5;此外,海珠区“为全区257个社区各派驻一名律师”,相关部门表示,此工作早在去年已完成,今年只是规范化。

下调上级部门任务用作民生目标

4

记者发现有一些细项有“充水”现象,把上级部门安排的任务也归入民生实事,并且把目标下调。比如,根据黄埔区(文中所称“黄埔区”为不包括萝岗地区的老黄埔区)提供的资料显示,市城管委要求黄埔今年计划发展1.88万户管道燃气用户,该区则把目标减至6000户以上,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1

焦点释疑

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

需向人大代表详细解释原因

有相关政务人员透露,民生实事敲定后,各牵头部门需每季度汇报开展进度,由统筹单位负责汇总、敦促;且拟定实事时,各部门均经过反复修改,因此不能完成民生实事任务的实属少数。

但该人员也坦称,目前对未能完成任务的牵头部门尚无追责或惩罚制度。不过,该部门需在作年终工作汇报时,详细向区人大代表解释原因,并提出最新目标。“所以,一般不会有部门故意拖沓偷懒,否则也难以向代表们交代,大多均出于客观因素”。

2

怎样才能成为民生实事?

起码经过四级遴选 历时数月

据了解,各区的十件民生实事雏形来自于各镇街和部门。例如,越秀区今年就依托区网格化平台,13万条民情日志和治理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提取备选民生实事,再依次提交至区政府常务会议、区委常委会议和区人大会议逐步审议。

一政务人员透露,这个过程要经历至少三四个月,现时就要开始准备明年民生实事了。

3

各区是否会推行公开投票?

工作量大难度高 暂不考虑

据了解,现各区均未效仿市政府进行公开投票的做法。“这种做法出发点是好,可流程本来就很长了,再前置一个公开投票,程序会更加冗长,操作难度也大”。

在采访中,有参与统筹区民生实事的人员表示,目前区一级未接到指示要向市政府做法看齐,区里也暂未有此考虑。“但市级开了先河,我们也在猜测是否区一级也即将推行”,该人员担心工作量会骤增。

难以监督因此“不太关心”

市民声音

近年来,十件民生实事每年均写进各区政府工作报告,可有多少市民真正知道实事内容?新快报记者随机访问了十多位市民,其中有两名公务员称因工作缘故大致了解内容,另一名市民称从媒体上看过略有印象之外,大部分受访者对此表示不知悉。记者向其解释后,大多人也表现得不太关心。

“那些实事很多都是宏观上的数字,有没完成只有政府知道,普通百姓很难监督,与自己直接相关的才会更关心”,住在海珠素社街道的林阿姨道出原因。对于征集的做法,市民梁先生则表示:“其实征集只是民意的表达,有些百姓难题就算不写上民生实事,政府部门也有职责解决。”

彭澎:增加百姓参与度才能让实事“遇热”

专家意见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认为,要评价各区民生实事的实效,首先要看征求民意是否充分,选取的民生实事是否本年度老百姓关心的问题,然后还要看一年后各件实事的完成情况和质量。在年终总结的时候,应该由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将民众对民生实事的成效的意见收集上来,让一般的老百姓也可以参与其中,给民生实事打分、作点评。

彭澎表示,目前各级政府对民生实事的总结一般只体现于该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在两会时供代表和委员讨论,民众参与度其实并不高,所以此前也出现过征集意见时遇冷的境况。要解决这一问题,他建议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由代表委员将百姓的意见充分向上反映,政府再将反映上来的意见集中成为当年的民生实事。在民生实事的产生和总结过程中增加百姓参与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