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探路新型城镇化,改革欲望强盛
(2014-01-23 14:10:46)
标签:
记者刀切发展潜力推动力重点工作财经 |
热焦点评(14-13):珠海探路新型城镇化,改革欲望强盛
彭澎接受《南方日报》采访
题外话:最近以来,珠海改革欲望十分强盛,在各方面都有所探索,似乎有改变长期以来“特区不特”、“中心城市不中”的状态。随着高栏港、广珠铁路、沿海高速等基础设施的兴建,机场的振兴,国际湾区的打造,横琴的开发……珠海确实有走上发展快车道的迹象,但要让中山、江门信服还得继续努力才行!
珠海特色理念探路新型城镇化
南方日报
珠海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宜居城市。 王荣 摄
在此次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中,珠海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进一步明确:以西部生态新城建设为重点、实现“多规合一”、构建“城市―片区―新镇”新型城镇化格局,大力实施TOD开发模式,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幸福村居建设以及完善人口合理增长体制机制等,这些探索对珠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表示,珠海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方向十分正确。长期以来,珠海东部城区发展、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而西部城区经济发展则相对缓慢,城镇化水平较低,此次提出以西部生态新城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构建功能合理的城镇化格局,这与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高度契合。
“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不少城市出现了过度开发、无序建设的情况。”杜志雄表示,珠海探索“多规合一”,这有利于减少各项规划之间的冲突点,推动各项规划紧密衔接、有机融合,推动城镇化内涵式发展。
杜志雄还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关键在于人的城镇化。TOD模式是以公交开发为导向,综合考虑人在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的需求,这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点,也有利于推动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而以完善人口合理增长体制机制为切入点,珠海分类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这有利于“稳住”人才,为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防止城市产业“空心化”。杜志雄还提到,城乡统筹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但推动新型城镇化,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消灭农村。珠海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幸福村居建设,让城市和农村差异化发展,这一理念十分正确,也富有珠海特色。
杜志雄总结说道,珠海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既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又根据该市的自然禀赋和城市空间特点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为其他地区树立了科学发展的榜样。
“政产学研资”提升区域创新体系
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形成政产学研资合作机制。从以往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到如今的“政产学研资合作机制”,尤其是增加“资”字,这种新提法对建立区域创新体制、加快珠海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邓江年表示,珠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形成政学产研资合作机制,这对在新时期发挥珠海优势、实现科学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从‘政产学研’到‘政产学研资’的转变,增加的‘资’字是一大亮点,这反映了珠海市决策层对科学技术产业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灵活运用。”邓江年称。
邓江年解释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科技与资本的结合。科技是创新之本,资本是驱动之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天然伴随着巨大的金融供给和资本服务需求。同时资本市场也希望通过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分享高科技产业的高成长和高回报。
他认为,只有深化与资本的结合,营造适合科技与资本相结合的产业和市场环境,才能最有力地发挥珠海的高校科研资源优势,让科研成果得到孵化和乘数效应;才能充分体现珠海良好的生态优势,让吸引人才的居住和生活优势转化为财富效应;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珠海的区位优势,让港澳的资本资源能够在珠海落地、生根、发芽。
邓江年还建议,珠海的区域创新体制中做好“资”的文章,关键是要营造国际化、市场化的资本市场环境,尤其是要在横琴新区进行金融创新的制度试点,在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创投基金、资本市场国际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型探索,努力让珠海成为珠三角技术和资本新成长区,以实现珠海市的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化宜居”凸显战略眼光
报告提出,珠海明确要以建设国际化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生态有限、因地制宜”,严格执行《珠海经济特区城乡规划条例》,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国际化宜居城市对珠海意味着什么?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低碳与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肖荣波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不少城市逐步出现了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生态质量下降等城市病,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宜居城市也越来越向往。
“珠海提出建设国际化宜居城市,代表了目前城市发展最高目标,也代表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肖荣波称。
他表示,珠海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已为国际化宜居城市的打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前,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给环境敲响了警钟,拥有良好生态底蕴的珠海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能力在国际化宜居城市建设上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率先打造美丽中国梦的“华南样板”。
“对珠海而言,宜居城市的建设也将增加其城市竞争力。”肖荣波表示,部分地区出现的“用工荒”、人才流失等情况,与其环境恶化、交通污染有较大的关系。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之下,珠海独特的宜居优势将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高端的产业迅速集聚,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肖荣波还认为,建设国际化宜居城市体现出珠海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观念,这意味着珠海以后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标准、要求更高,珠海的生态环境将越来越好。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当代中国,国际化宜居城市的打造还将进一步增强珠海作为珠江西口岸区域辐射能力,加上广珠轻轨开通、港珠澳大桥的开工建设以及“三高一特”产业发展等利好因素,珠海的国际地位也将由此凸显。
“三化一示范”树立现代治理新标杆
改革首先要明确方向。报告提出,珠海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用3―5年时间,率先在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横琴新区先行示范上实现重点突破。
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蔡兵认为,珠海“三化一示范”目标的提出很到位、很及时,也非常贴合珠海实际,“方向对了就是改革成功的开始”。
蔡兵表示,珠海是特区,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应该在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方面率先作出探索。而横琴是广东三大国家战略发展平台之一,也是珠海发展提速提质的突出抓手,把这个“特区中的特区”作为改革突破的制高点,凸显鲜明的珠海特色。“横琴本身的区位和制度创新优势,也可以成为最能体现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城市样板。”
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改革的方向就是市场化,开放就是实现国际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教授季铸表示。
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主任朱振荣认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作为市场化、国际化的实践,有利于促进珠海经济加强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也有利于珠海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经济特区的比较优势。
在广州社会研究院研究员彭澎看来,市场化就是要分清界限,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市场也是全球化的市场。彭澎认为,珠海经济要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必须同步提升国际营商环境。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法治经济,要在“宽进”的同时实现“严管”,而法治是最重要的保障。
三大重点拓展改革空间
报告提出,珠海全面深化改革,重点要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下功夫,在处理发展与转型的关系上下功夫,在促进公平与正义上下功夫。
三大重点工作的明确,进一步拓展了珠海改革空间。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彭澎看来,这对政府职能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撒手不管,政府也要积极管好该管的事,“管”与“放”双轮驱动。彭澎表示,珠海要在改善营商环境、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降低办企业的门槛、打破行业垄断、开放民营投资领域等方面,作出更进一步的探索。同时可用好特区立法权,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建设法治化政府方面作出表率。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珠海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经济总量,加快发展,早日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主轴,从而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
在彭澎看来,转型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转型,两者相辅相成。珠海应进一步发展创业型新兴产业,而横琴这一国家创新平台,在金融创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对珠海来说,法治珠海、文化体制、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领域的改革都是重要抓手,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将把珠海建设成为更有序、更活力、更和谐的地方。
优化发展环境激发群众创造力
从珠海的战略部署看,珠海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揽,着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打好“双创”硬仗,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
省委党校教授杨丹娜认为,珠海从实际出发,把改革精神和要求落到了实处,不搞花架子,体现出群众教育活动的新成果、新实效。“五个着力”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现今珠海发展民意聚集点。这些内容也都与珠海发展环境的提升密切相关。以“双创”为例,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生态市,珠海市民可享受到更加便利的出行环境、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更加宜居的居住环境、更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等。
实际上,珠海环境的提升是全方位的,通过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文明环境、生态环境、廉洁环境、平安环境以及人才发展环境,珠海将赢得新的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又将转化为发动群众参与改革的推动力。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主体,如何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是能否顺利推动改革发展的关键之一。
“民生工程是最凝聚人心的,老百姓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而且这种成果是普惠的、共享的。”省委党校教授郭丽兰表示,发展环境的提升,对于激发群众参与改革热情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彭澎也认为,激发群众创造力,政府要率先垂范。他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政府廉洁高效、依法办事是基本要求,同时政府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凝聚正能量。“城市环境优化了,人才愿意来,也会让人更热爱这座城市。”
■亮点
珠海施政方针获高度认同
珠海不断向好的发展态势受到市民的认同。据省统计局的相关调查显示,珠海市民对2013年施政方针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
去年以来,珠海做出了全面推进改革、建设“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一系列的决策部署,这些重大决策的认同率达到92.7%。
同时,“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以及“蓝色珠海、科学崛起”发展战略也有相当高的认同率,达到96.3%。
而随着横琴开发的不断推进,尤其是首届国际马戏节的举办,让市民看到一个变化巨大的横琴,使市民对横琴发展充满信心。在省统计局的调查中,市民对横琴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占91.4%,比前三年都有所提升。 另外,随着珠海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市民对珠海未来发展也充满信心。据统计,珠海市民对珠海未来5年发展充满信心的占92%,这是对珠海发展形势的最大认可。
预计去年GDP增长10.3%珠海经济质量向好
去年,珠海围绕构建“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克服了经济下行的困难,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经济稳中提速、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1亿元,增长1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4.1亿元,增长1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珠三角首位。
据了解,珠海在2013年的多项经济指标都实现预期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质量向好、效益提升的态势非常明显。
一般而言,地方经济的发展比较看重三个指标,一个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一个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有一个是环境指数。
据了解,珠海财政预算收入2012年增长13.4%,2013年增长19.4%;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这是代表长期发展潜力的,在2013年的增长达到23%,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珠三角首位。从环境指数来看,珠海各方面的环境都在提升,吸引力在增强。这从双港的发展可以得到体现,珠海港吞吐量在2012年是7582万吨,在2013年则突破亿吨,另外珠海机场旅客人流量增加也很快,在2012年是209万人次,在2013年已经增加到250万人次,一年的增幅达到40%。
此外,公共财政对民生支出也在持续增加。据了解,2012年市一级财政的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的比重是59.5%,而在2013年又增加了1.1个百分点,到了61.6%,说明珠海的发展成果进一步向人民惠及。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0%
过去一年里,珠海的民生保障有新提升。据了解,市财政投入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61.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0%。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居全省前列,其中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扩大到所有异地务工人员子女,77家农贸市场基本完成改造升级,新农保平均养老金待遇水平居全省第一。
从严治党成效明显“三公”经费减少14%
去年珠海切实“转作风、提效能”,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数据显示,全面开展“转作风、提效能”活动以来,珠海共查找问题1674个,制定整改措施2461项,出台创新举措887项,建立长效机制965项。此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全市性会议减少32.6%,发文减少44.2%,“三公”经费减少14%。建成党代表工作室91个,在全国率先出台《预防腐败条例》,建立首个政府投资工程廉情评估指标体系。
■不足
报告分析珠海存在四大问题
据了解,过去一年,珠海坚持高端谋划,克服困难,奋发有为,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局面喜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报告指出,珠海当前还存在着四大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三是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四是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报告透露,下一步,珠海要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的办法,勇于突破创新,切实把珠海的事办好办实办出特色。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罗文范 向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