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人行天桥不只是天价那么简单
(2012-06-09 22:08:27)
标签:
天价人行天桥斑马线估算费用民意杂谈 |
热焦点评(12-112):建人行天桥不只是天价那么简单
彭澎接受《羊城晚报》采访
题外话:“天价天桥”引发对城市人行天桥设计和修建的科学合理性的讨论。既然是人行天桥,首先要以人为本来考虑其建设。诸如天桥与道路的衔接,与商住楼宇的联系,与地铁、公交等的对应,是否建设电梯和雨篷……这些如果处理不好,天桥建得再好都可能无人通行。
在街坊引颈盼望天桥的同时,记者跑街发现:城中已建的多座天桥却因设计有缺陷、选址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备受诟病
怪象种种,多座天桥变“鸡肋”
统筹/许琛
文/羊城晚报记者
广州天桥事件引发公众对天桥建设的高度关注(本报曾作追踪报道)。在街坊引颈盼望天桥的同时,记者巡城跑街发现,城中已建的多座天桥因设计有缺陷,引桥过长、挤占人行道,选址不合理等诸多原因,备受街坊诟病。
有专家支招,建天桥前,应广泛听取民意,在拟建天桥所在区域进行公示。市政部门应协调附近公共设施,以提高天桥的使用率,又保证市民安全。
专家观点
建天桥前
公示选址听取民意
建天桥后
协调附近公共设施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指出,市建委在规划天桥时,应该听取居民意见,不能闭门造“天桥”。确定选址后,可考虑在拟建桥所在区域进行公示,收集附近居民的意见,必要时通过开通微博等诸多网络渠道,与市民进行交流沟通,以对结果进行修改完善。彭澎认为,天桥的建设可分步骤进行,综合考虑地面的交通组织,协调附近的公共设施。如果发现建成天桥后,有存在不合理地方,可协调。从而节约公共开支,避免浪费。彭澎还指出,广州天桥的管理与建设可借鉴香港的做法。
“在香港,对于那些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天桥,市政部门会协调附近的公共设施,比如说把车站往天桥附近移动,或者把斑马线和红绿灯等撤销,以提高天桥的使用率,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市民的安全。”彭澎说。
天桥怪象
1
缺陷天桥
“之”形坡道长200米
“中看不中用”受冷遇
行人无路可走险象环生仍有斑马线不愿爬天桥
在解放南路与惠福西路交界的人行天桥,建于1997年底,由于横跨在两条路的交叉路上,加之桥上还种满杜鹃,整座桥显得气派。建成十多年来,这座天桥“中看不中用”,备受周边街坊冷遇。6日,记者走访时发现,位于惠福路上的四个上落口为普通的人行梯道,位于解放南路上的四个天桥上落口则为长长的坡道。行人如果要上桥,必须顺着“之”字形上桥,从桥底到桥面,长达200米。
记者观察到,上午10时许,过往行人顺着坡道,缓慢地爬过引桥,加之太阳暴晒,个个气喘吁吁,有人甚至躲在桥面一角休息。每日必穿越四次天桥的陈伯认为,“解放南路对出的引桥太长了,当初设计者就没考虑到大多数行人的实际需求。”惠福路一家店铺的老板告诉记者,“以前很多人宁可冒着横穿马路的危险,也不愿意爬那条‘又长又臭’的引桥。这几年情况好多了,马路被栏杆围住,加之交通协管员的指挥,行人不得不爬上天桥。”
2
霸道天桥
引桥占据了整条人行道
行人无路可走险象环生
岗顶中山三院门口人行天桥,引桥因占据地面的人行道而存在安全隐患,不仅严重影响交通,而且挡住中山三院的消防通道。在中山三院门口,记者看到,天桥延伸至石牌东路的引桥占据了整条人行道,行人基本无“路”可走,行人需从天桥和右边围墙之间狭小的缝隙中钻过去,要么绕道机动车道,险象环生。每逢上下班时间常需交警到现场疏导交通,才能维持正常的交通秩序。更重要的是,天桥沿中山大道西侧坡道入口,靠近中山三院急诊入口,导致医院急诊入口处人流量密集通行不畅。据了解,天河区建设与水务局拟拆除该天桥的中山三院门口及石牌东路口的两座引桥,还路于行人。同时,改建成螺旋人行梯道,并加装电梯,以满足残疾人的通行需要,该项目正在进行环评前公示。
无独有偶,在解放南路与大新路口的交叉处的天桥挤占人行道,导致人行道过窄,甚至出现路人与“车”争道的情况。记者来到这座天桥发现,位于大新路两端的上下均有观光电梯,均不能使用。在靠近大新路一侧的鞋类批发市场上落口,记者观察到,引桥挤占了约5米的人行道,而不远处,垂直观光电梯又占据约有9平方米的地面。来往于此的送货三轮车、板车不一而足,整个街面显得拥挤,有的行人为了图个快捷,甚至冒险尝试与“车”争道。
3
遇冷天桥
仍有斑马线不愿爬天桥
街坊宁等一分钟红绿灯
海珠区新港中路与赤岗东路十字路口东边的一座人行天桥,则是行人寥寥,因为离天桥不足100米的地方就有斑马线和红绿灯。记者留意到,许多行人首选“等红绿灯、过斑马线”,少有人选择“爬梯过天桥。”赤岗东路一商铺陈小姐告诉记者,“2008年建成的这座天桥,原以为建了天桥就会撤销斑马线,几年过去斑马线还在那里。”陈小姐认为,很多人宁可等1分钟红绿灯,也不过天桥,建成的天桥一点都不实用。她抱怨,“一座天桥少说也要几百万,纳税人的钱花得很不合理!”
记者站在天桥上观察了5分钟,有几十名行人通过斑马线往来于新港中路两端,而仅有两位行人通过天桥过马路。“附近的小学生几乎都选择走路面的斑马线,有些小孩子边走边玩,尽管费点路程,但我还是让自己的小孩走天桥。”街坊胡小姐说,“既然有了天桥,这路上的斑马线就应该撤掉,这样才能提高天桥的利用率啊。”
4
错位天桥
当初选址“两头不到岸”
天桥无人帮衬形同虚设
位于天河区汇彩路的人行天桥,靠近美林湖畔东边。记者走访期间,整座天桥无人“帮衬”,形同虚设,甚至杂草丛生。
“汇彩路上确实需要天桥,前几年街坊们横过马路都是提心吊胆,附近的街坊多次呼吁,才建起这座天桥。”街坊姚先生抱怨说,不过没想到这天桥建起后,却是事与愿违,从汇彩路上的楼盘步行至这座天桥,需15分钟的步行时间。盈彩美居业主刘小姐认为,“这座天桥离盈彩小区太远,美林业主从正门绕过来也太远。这样两头不到岸,大家都用不上。”业主刘小姐认为,“这样的选址位置不太合理、不够人性化!真不知道规划部门建桥时,有没有来实地考察过,还是看着图纸就定下来的。”
5
全裸天桥
暴走“全裸”天桥易中暑
街坊引颈期盼建遮阳棚
相较于天桥加装升降电梯,广州街坊对于应对日晒、暴雨的雨篷似乎更有需要。夏日炎炎,广州酷暑难敌,记者走访多座天桥时发现,广州的天桥全部暴露于日光下,诸多居民表达同一诉求,“天桥上急需加装遮阳棚!”在解放南路和惠福西路的天桥上,市民高小姐大吐苦水,“为缓解地面的交通状况,撤销斑马线建人行天桥的行为可以理解,毕竟走斑马线危险于过人行天桥,但好事为何不做到底,这天桥都是水泥土,完全暴露于日光下,很容易中暑。”陈伯也认为,广州的天桥为何不能效仿香港的做法,加装个遮阳棚,遮阳挡雨。刘先生则提到,“建天桥既不美观,又暴晒,为何不建个地下人行隧道,又不影响城市景观,市民还可图个凉快。”
6
虚设天桥
每隔几百米有小桥过河
再建天桥似有多余之嫌
去年6月,位于文明路与文德路交界的“八爪鱼”天桥因占据行车道、缺无障碍设施、行人多违章走地面不走天桥等诸多“弊病”而被市政部门拆除。而今年3月,位于岗顶中山三院门口人行天桥的两座引桥,同样因占道而严重影响交通被“计划”拆除。那么,在待建的天桥名单中,是否也有这样的“鸡肋”天桥呢?
浣花路———浣南东街口人行天桥被列入此前公布的天桥大名单之中。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该路段并没有设置斑马线和交通灯,但市民只要前行50米左右到达浣花路和花地大道交界处便可过马路。记者沿着浣花路走进浣南东街内发现,该路段虽然楼盘林立,但人流和车流都并不算多,进入浣南东街的公交线路也只有四条。浣南东街康乃馨小区的居民刘姨告诉记者,由于浣南东街内有地铁坑口站和公交车站,因此她们出行很少绕道至浣南东街口。因此,对于浣南东街口要建人行天桥的消息,不少住户都表示,“作用不大”。
此外,即将在今年完成的南洲北路跨瑞宝涌天桥似乎也有多余之嫌。记者沿着南洲北路来到瑞宝小学新校区,附近有丽林景苑、南州花苑等住宅区,马路相对宽敞,车流在红绿灯的指示下有序行驶。从南洲北路向右走,就到了瑞宝涌,这条河涌隔断了河边两岸的交通,但每隔几百米就有小桥过河。在瑞宝小学的老校区,学校左右两侧都有小桥,正临中午放学时间,前来接孩子的家长表示:“河上都有小桥过涌,很方便的。”相比海珠区其余3座待建天桥,市民对在此处建天桥的热情不大,“现在感觉也挺方便的,不用再建天桥了吧”,有市民对记者如此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