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天桥为何没人行?
(2012-04-16 11:49:56)
标签:
人行天桥石牌东路引桥站点设计杂谈 |
热焦点评(12-68):人行天桥为何没人行?
彭澎接受《信息时报》采访
题外话:人行天桥没人行走,一是不方便;二是不守规则、横穿马路甚至跨栏。
就不方便来说,主要是设计、选址不合理。如果是先有站点等设施,那么建天桥就要充分考虑与站点的衔接;如果是先有天桥,那么站点设置就要考虑与之协调。而由于天桥改建不易,因此,主要应该是站点适应天桥。
但如果又影响了商铺怎么办?如果一座天桥要同时服务几个站点怎么办?这里就不仅有科学设置的问题了,还有利益的协商等因素。
这些天桥,为何沦为“鸡肋”?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4-10 来源: 信息时报
去年年初才开通使用的汇彩路人行天桥已因少人“帮衬”疏于打理等原因杂草丛生,垃圾、落叶也无人清理。
中山大道-石牌东路天桥延伸至石牌东路的引桥占据了大半人行道,行人只能在夹缝中通行。
3选址不合理
两头唔到岸
过桥多走一公里
汇彩路、新滘东路
“以前从盈彩出来穿过汇彩路到杨桃公园,过马路都提心吊胆,车开得太快,当时想这里要是建天桥就好了。后来汇彩路上真的建起了一座天桥,但却建在美林湖畔东边,实在无语,怎么能把一座动辄上百万的天桥建在一个大家都用不到的地方?”
记者了解到,汇彩路人行天桥于去年年初完工,其选址距盈彩美居较远,从小区西门口步行约要15分钟。人行天桥的西端处于另一大盘美林湖畔东侧停车场旁,向东横跨河涌及汇彩路。记者走访的半小时中,没有一名行人使用该天桥,天桥也因长时间无人打理而杂草丛生。据附近停车场看守阿伯介绍,“除了上下班高峰期,其他时段基本没人走天桥”。他说,美林业主从小区正门绕过来太远,因此天桥少人“帮衬”。
位于海珠区新滘东路赤沙牌坊附近、两座相距1公里的人行天桥也备受周边居民“冷落”。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从赤沙村口出入的行人,基本都不选择天桥,而是径直横穿马路。而新滘东路上车速很快,附近居民反映,该路段交通事故频发,仅去年该处因横穿马路引起的车祸已有3起。村里开士多的老王告诉记者,街坊宁愿冒险横穿马路也不用这两座天桥,皆因位置“不合理、不够人性化”。他说,公交车站和村口就在两座天桥中间,离两座天桥的距离都有三四百米远,人们如果要到对面坐车,就必须绕行过天桥,等于要走将近一公里的路。
4挤占人行道
人行道被占
行人与车争路
解放南路
-大新路口、寺右新马路
同样有此“弊病”的,还有位于越秀区寺右新马路上的建于2008年的人行天桥。由于是后期规划,该天桥南端的下桥处将人行道占据了2/3,桥面还将一旁的商铺和大厦一层遮盖得严严实实。此处商铺的工作人员李小姐告诉记者,这座天桥很少有行人使用,因为不远处就有另一座过街天桥,而一旁还有过街斑马线,三者相距不过200米。李小姐告诉记者,这座天桥是几年前修建的,按道理应该征求周边居民和商铺的意见,可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天桥就建了起来,挤占人行道之余还严重影响了附近商铺的生意。
采访中,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告诉记者,她曾对广州市现有及在建天桥进行调研,发现广州市区内不少天桥设计时都忽视了整体工程组织的环节,“天桥如果不与地面的交通合理组织,很容易造成‘建而无人用’的结果。”
该名研究员指出,比如在道路不是很宽、中间又没有隔离设施的路段上,或平面交叉口,如果没有合理的渠化设施将行人引向天桥,出于就近和图方便的考虑,行人会冒险尝试更快捷的过街方式。此外,天桥在考虑弱势群体的过街需求的同时,一定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通行需求,否则难以达到引导和疏散人流的作用。她以解放路-惠福西路人行天桥为例,“该天桥四个进出坡道均按残疾人要求设计,迂回长度过大,许多行人宁可冒险经地面过街,也不愿使用天桥。”
对此,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彭澎提出建议,天桥的建设和管理部门在设计时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在香港,对于那些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天桥,市政部门会协调附近的公共设施,比如说把车站往天桥附近移动,或者把斑马线和红绿灯等撤销,以提高天桥的使用率,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市民的安全。”此外,在对天桥进行加装扶手电梯的改造之前,可以在工程进行前对天桥的人流量和引桥的坡度进行调研考察,在最适合的地方如人流量较大及坡度较陡峭的天桥选择加装扶手电梯,从而节约公共开支,避免浪费。
人大代表建议
建桥前,不妨微博听民意
“想要的天桥没建,建好的天桥却没人用,作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设施,天桥、隧道的建设能否加大市民参与度?”采访中,家住盈彩美居的业主林先生提出了意见。对此,彭澎认为,市政部门可以拓宽市民“进谏”的渠道,比如说在市政工程设计团队事前要在市民中进行广泛调研,听取民声;调研结束后设计结果要在选址地进行公示,吸收大众的意见和看法,以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市政部门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与市民进行交流沟通,例如可以尝试开通网络和实地咨询等平台”。
原市政协委员、现任越秀区人大代表吴名高也提出了相似的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开通微博、公布QQ邮箱或者其他网络渠道,与实地摆摊咨询等方式相结合,这样既能兼顾各种年龄段的市民,又能给市民提供更多方便且实用的反馈渠道。”
新闻链接
引桥因“阻街”即将被拆
中山大道-石牌东路天桥引桥将改建
岗顶
位于天河区岗顶中山三院门口的人行天桥引桥,因占道且存在安全隐患及严重影响交通,该区建设和水务局拟拆除该引桥及石牌东路口的引桥,改建成螺旋人行梯道,并加装电梯。昨天,天河区建设和水务局副局长陆可介绍,上述两条引桥的拆除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环评公示,正在进行地下管网的勘察及迁移工作。他告诉记者,作为该天桥的业主单位,天河区建设和水务局负责此次天桥引桥的改建工作,而具体的改造经费则由中山三院承担大部分。
昨天,记者来到该天桥走访发现,共5处引桥除一处为楼梯设计外,其余4处引桥均为缓坡。而天桥延伸至石牌东路的引桥占据了整条人行道,行人基本无“路”可走。此外,该引桥虽为缓坡设计,但在离地面5米的地方,却被建成了约10级的台阶,单车尚且推行困难,更别说轮椅人士。采访中,在石牌东路引桥附近服装店的店长小陈告诉记者,这座天桥刚建成的时候,延伸至石牌东路上的引桥占据了半边人行道,而几年前中山三院修建急诊楼时,工地的围墙直接占据了另一半人行道。
记者发现,该天桥的另一处同为缓坡的引桥,靠近中山三院的急诊大楼入口,同样占据了1/3的人行道,导致医院急诊入口处人流量密集通行不畅。上下班时间常需交警到现场疏导交通,才能维持正常的交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