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改名应“谁受益谁出资”
(2012-01-11 23:50:10)
标签:
地铁站改名地名规则商业化受益人出资人房产 |
问政风暴(12-7):地铁站改名应“谁受益谁出资”
彭澎
据介绍,广州地铁站有的以地标命名,有的以道路命名,有的以村落命名,还有的是以企业命名,如2006年将地铁三号线的汉溪站更改为“长隆站”,成为广州地铁中首次以企业命名的地铁站,因市民不满又改为“汉溪长隆站”;此次将赤岗塔站更名为广州塔站,越秀南站更名为团一大站等。地铁站命名受到政治、商业、文化等多重关系的影响,那么地铁站命名应该遵守怎样的规则?核心原则又是什么?
我认为,地铁站命名与街道命名一样要考虑历史沿革、地理特点、位置方向、人文气息、城市风格等,但核心原则是定位清晰,毕竟交通要服务于便捷,让市民、乘客容易查找是最重要的。由于地铁建设相对时间较长,通常应该在开通前就做好站点命名工作,否则一旦改名,需要花费很多物力财力,造成浪费。
据我了解,广州有一个地名委员会专门负责起地名,但所起地名确实令以难以恭维。如珠江新城的各种“华X”什么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进入汽车社会,中国城市地名和公交、地铁站名一定要有专业化、现代化的起名机制。一是要与国际先进城市的起名规则接轨。毕竟别人是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如横的叫街(street),纵的就叫路(road),主干道就叫大道(avenue)。这在中国的北方城市也有类似的作法,让人一下就分清东西南北。更合理的是含义路名与数字地名重复使用,如纽约的街道都配有数字,在曼哈顿纵向街道都是单数,横向街道都是双数,让人一下就把方位坐标找准。而且开车的人到了42街,大致就知道98街还有多远。整个美国的高速公路系统也是如此,南北向是单数,东西向是双数,开车在高速公路上不容易迷路。我分别南北、东西两次开车穿越美国,觉得迷路不容易。
二是要让开车的人起路名。毕竟开车的人才能充分了解找路的困难。由于中国刚刚进入汽车社会,起路名一定要征询经常开车的人的意见。地铁起名与城市道路起名的道理大致一样,但多了一些出口的设计。
三是习俗化与商业化要协调。考虑到路名、站名往往具有长期性,因此,最好有历史沉淀,或要从长计宜。如果有商业化考虑,赞助企业要承担所有改名费用,而且一般要用双站名,即传统站名保留加括孤,赞助企业不能买断,要缴年费,停止则取消冠名。
四是民主化与专业化结合。专家参与起名,但方案要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如“广州塔”是专家的意见,曾经被民众征名为“海心塔”不被采纳,但真正市民喜爱的却是“小蛮腰”。现在是采纳专家意见,民众却多用俗名爱称。而广州地名最失败的莫过于珠江新城的路名。
五是传统与发展结合。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太快,有些地标建设的出现可能改变整个地区的称谓,如赤岗塔改为广州塔,但汉溪站改为长隆站却要考虑企业赞助费用问题,虽然长期来看,长隆可能取代汉溪,但目前来看长隆仍是企业与景点相联,应该作商业化考虑。
虽然,我觉得,西朗站更名为“西塱”多少有找回传统的意思,但为了有企业或景点的地方而改名同时搭载原来不准备改的名,显然有捆绑的意味。如果没有企业赞助,建议上述路名都可以不改,免得劳民伤财!也就是说要花纳税人的钱就得征求纳税人同意,否则,要改由愿改的人和单位出钱。这叫做谁受益谁出资。地铁刚建不久,要么就在建成开通之前把站名取好,要么一旦定下就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要朝“名”夕改,乱花钱财。一句话,要纳税人买单,就把新名拿出来让纳税人讨论,并说明改名花费多少,让纳税人明确表示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