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风暴(12-2):完善校车还是发展公共交通?
彭澎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
题外话:使用校车的大多是民办校。贵族学校不差钱,差钱的是民工子弟学校,但这些学校似乎又不是财政资助的对象。于是,校车补贴可能发给哪些不需要的公立学校。如此,还不如让外来工子弟就近直接上公立学校,不需要校车接送了,或者发展公共交通,方便外来工子弟上学。
完善校车还是发展公共交通?
有家长认为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合理设置教育资源
南方都市报 2012-01-06
张立璞 梁艳燕
《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设置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为需要乘车上下学的学生提供方便。目前,广州市区内的校车多集中服务于民办学校及幼儿园等机构,因此乘坐校车的对象也大都为就读这些学校及幼儿园的农民工子女。那么鼓励发展公共交通为需要乘车上下学的学生服务。是否符合目前广州市相关学校、家庭的真实需求呢?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可致电020- - 87388888或通过新浪微博@南都广州。
“关键是管理到位”
家住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曾女士来自贵州,有一个孩子正在读小学六年级。就小学生是否该坐校车这个问题,曾女士表示,校车和公交车相比,首选还是校车,在她看来“校车比较方便,不用特意走到公交车站去等车,校车也相对更安全。”其次才会选择公交车。
在《征求意见稿》起草过程中,相关部门基本达成共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交通需求不等同于校车需求。这意味着更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只能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曾女士也认为,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不论是校车还是公交车,只要管理到位,“无论哪一种车都是可行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司机的个人素质。”
曾女士担忧的另一个问题是,现有使用校车的学校大都是私立学校,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校车的成本上可能会尽量降低,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校车安全标准并监督大标。
“一个政策不可能适合所有地区”
与上述曾女士观点相似,市民阿海则认为,政府目前提倡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式,实则没有可操作性,“学生上学时间一点都不能耽搁的”,最多有所让步的条件是“可以由公交部门在特定时间专门发校车,其余时间用作普通公交不浪费”,而期间产生的费用则由公交部门、学校、财政共同协商一个费用担负比例。
阿海表示,无论是校车的使用还是搭建公共交通,“现在的管理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更为关键问题在于学校的分布、教育资源的平均和平衡。“每个片区,学校不能太少,与其发展交通,还不如适当多建一两所学校”。阿海说,所有问题应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解决,这么大个国家,弄一个政策,势必不可能适合所有地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搞,宇宙飞船都能弄上天,没道理一个校车问题解决不了。”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认为应从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倡导就近招生入手解决校车问题,对于广州市目前相关学校规划及校车使用状况,广州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强调,今后将指导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制定学校布点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要求倡导民办学校按照《义务教育法》就近(小学3公里以内、初中5公里以内)招生,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园),减少校车的需求,保障师生的安全。要求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的管理,对申办需要远距离招生的学校,必须符合学生住宿或规范校车等安全条件方可审批。
■争议
幼儿园该不该有校车?
《征求意见稿》起草过程中,围绕幼儿园是否可以使用校车,有过不少争论。甚至一些观点认为,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理解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较差,接送还是应当主要由家长承担。
针对幼儿园孩童是否该乘坐校车问题,家住天河区的梁先生表示,按照国外的标准,要有一定的年龄才能乘坐,但到底是几岁,我们国家则没有相应的规定。然而从现在很多的实际社会情况来看,即便是家住广州的本地人,都没有办法说一定能做到家长完全接送,何况大量在广州只是打工的群体。“我们小区里就有幼儿园啊,3000来块钱1个月,一般的工薪家庭根本承受不了,去远一点上学,是太正常的情况了”。
目前广州市内的公办幼儿园,基本都是所属单位对口招生,普通市民子女要想入学大都需要不菲的赞助金,而后的选择只能是民办幼儿园。梁先生说,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对比考虑所选择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园区环境、师资力量和所需费用等等。而这里面距离成为一个次等条件,只要幼儿园能提供接送孩子的校车,都可以列入备选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一个普通双职工家庭,基本不可能放弃校车,而选择由家长自行接送。
■专家视角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
开放学籍优于改善校车
对于广州的校车使用和乘坐对象问题,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自己也进行过长期的了解和关注。他表示,一般来讲公办学校都是就近入学,有些跨区择校的,通常都是富裕家庭,他们甚至可以由家里直接安排接送。因此通常公立的学校很少需要使用校车。而民办学校由于生源比较散,办校的地址比较偏,往往在城乡接合部或者郊外,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校车变成必需的东西。而这些学校办校的实力不是很强,又要考虑效应和成本,校车质量往往是比较差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贵族民办学校,他们的校车会好一些。
对于在这些民办小学里的孩子,尤其是农民工子弟,不是他们不想就近入学,更多的问题在于户籍制度。“没办法,现在我们没有全面开放学籍的制度,或者部分地区正在尝试有极少一部分的学位向外来工开放。”
彭澎建议,解决户籍问题,政府可以考虑全国性的发放“教育券”。教育券无论拿到哪里都能够使用,可以作为上学的支付费用,而这些就需要由政府来担负,“本来义务教育就应该由政府来承担”。但是目前全国发展并不均衡,为了实现均衡教育,无论你是出生和生活在哪里的,都有机会能享受同等的教育,那么即便是农民工,他把自己的教育券带到广东来,也可以享受。广东通过收这个教育券,收得越多,得到的国家支付的越多,那么就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教育,可以建设更多的学校,安排学位等。这是比较公平的做法。
■网友意见
@讲李:我不赞同发展校车,发展校车不如发展公交,只要认真地规划公交线路,让学校附近都有公交车,认真规划发车时间,就不会有私家车开到校门口了,没必要有校车了。
@ eco_骁:先从贫困地区做起,那里越穷,交通环境越差,就越先要配置校车。城市公共交通发达,可以缓一缓嘛。就是那些公共交通欠发达或者几乎没有的地方才会有黑校车的存在。
@墙上的鳄鱼泛舟:公交公司逐步增开校园专线,超市、医院能开专线,学校也可以开。
@ G ujiG ula:何谓校车,顾名思义就是为学生上下学安全和方便而提供的专用车。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学生很弱小,不具备在社会上与成年人竞争社会资源的能力。因此,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要求大力发展公交让学生上学安全方便的条文与“校车安全条例”的名称本身就是冲突的。
@讲李:我不赞同发展校车,发展校车不如发展公交,只要认真的规划公交线路,让学校附近都有公交车,认真规划发车时间,就不会有私家车开到校门口了,没必要有校车了。
@ Mrs拽拽:回到事情本身,如果家长选择不坐校车,有两个选择,一,开车送。二,坐公交。开车送,把几千学生推向社会,必然造成巨大的交通堵塞!如果选择坐公交,近一点的不说,稍远一点的,没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绝难抵达学校,况且,这个年龄段的家长都在工作的黄金期,难道为了送孩子上学就不上班了吗?
@穿过地平线:在公交发达的大城市市区搞校车是面子工程,而且会掩盖和转移了目前不断出问题的处于焦点的农村校车问题,竞争资金,使农村校车投入不足难以改观。
策划统筹南都记者
王震华 张立璞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吴梦纾 张立璞 梁艳燕 实习生 尹茜甘 昕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