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博物馆与城中村博物馆是两回事
(2011-10-25 23:16:45)
标签:
马务村农民工博物馆城中村博物馆城市化文博事业杂谈 |
热焦点评(11-221):农民工博物馆与城中村博物馆是两回事
彭澎接受《南方日报》采访
题外话:原来汪洋说城中村不是都一拆了之,也可以保留一两个作纪念。后来大家讨论中很多人包括本人都认为石牌村最具典型性。
现在白云区的马务村确定要建设农民工博物馆,但又似乎与城中村改造扯在一起。其实,虽然很多农民工住在城中村,但广州典型的城中村是天河一带的,如石牌、冼村、猎德、杨箕、林和等,而这些城中村有许多是住的外来工,并不一定是农民工,甚至很多是白领。
即使说在城中村里建设农民工博物馆,也有一个如何与原有建筑协调的问题。如果说就是投资建一幢大楼来做博物馆,真的可能是没人去参观的。也许我只是一种担心,一定要考虑好它建成什么样子,今后怎么运作,能否吸引人来参观……
村民希望选址 减少对居民影响
2011年10月18日
【摘要】:农民工博物馆选址已尘埃落定,具体的建造计划将如何开展?昨日,广州市“三旧”办表示,相关方案正在呈批,目前不方便透露。记者昨日现场采访获悉,不少市民对马务村“爆冷”胜出感到意外。广州市“三旧”办此前为农民工博物馆选址发起的网络投票“遇冷”,截至昨日,投票结果也没有对公众发布。
据了解,目前白云区政府正会同广州市“三旧”办加快制定农民工博物馆建设及马务村整治(包括村容村貌和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方案。相关方案还有待省市相关部门审批。
村民看法
建农民工博物馆有助于改善村貌
据了解,马务村现有外来人口约2.1万,多数来自湛江、电白、江西、湖南等地,不少人是出租车司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来到马务村。
马务村现在的建筑分为旧区、新区两部分,旧区是马务村老建筑集中地,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居住的地方;新区则是上世纪90年代后新建的,现在这些建筑大多数租给了外来工。
昨天记者在马务村走访了多名村民,村民对于在马务村建设农民工博物馆大多表示支持。
村民肖永祺表示,建设农民工博物馆是一件好事,将有助于改善马务村的面貌。而外来人员何建也对此赞同。何建是湖南永州人,在马务村已经居住了12年,他认为这可能让马务村变得更好更漂亮。另外也有村民认为,建农民工博物馆将有助于提高马务村的知名度,他们也赞成。
虽然农民工博物馆已经落户马务村,但是具体建在马务村的哪个地方则尚未确定。对于具体的建设地点,村民们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要建在旧区,有人则赞成在新区建设,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能够尽量保持马务村的原貌,减少拆迁。
肖永祺告诉记者,他希望农民工博物馆的选址能够减少对居民的影响,能够利用旧建筑最好,如果建新的建筑也要尽量减少拆迁,保护绿化。另外他还建议将农民工博物馆建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方便大家参观。何建则认为,建设在停车场是一个不错的选址,那样就可以不拆迁。
据了解,日前有关专家已经到马务村对具体建设地点进行了考察,并对5个地点进行了讨论。
焦点问题
展示什么?“内容一定要有趣”
农民工博物馆将来能展示什么?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我们可能觉得农民工的生活就是苦的,但他们有他们的快乐,他们也可以把生活过得有趣,要反映他们生活的原生态,展示的东西一定要有趣味性。
关于展示的内容,彭澎认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农民工的吃穿行等物品直观方面来展示;二是用图片、文字展示。
吃,比如低端的啤酒、捞面、盒饭、没有热水器,就用热得快烧水,还有电饭煲、煤气罐等。穿,冒牌的衣服、山寨手机等;行的方面,可以有破烂的单车。
生活方面,可以涵盖农民工在玩具厂、服装厂、车间工作的情景;他们下班后排队打饭的情景;春节回不了家举办的娱乐活动;拍拖恋爱时坐在石板凳上的情景等用照片文字展现出来。
马务村村民肖永祺说,可以展示外来工朋友的“厂牌”、“考勤表”等物品。他认为,展示农民工的这些生活、生产用品、工具,可以很好地反映农民工生产、生活场景。
而马务村村委会主任肖伟新则提议,可以将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在工厂里生产的鞋子拿来展示,这也很有代表意义。
专家意见
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
新型的城中村改造,不是推倒重来
对于这个农民工博物馆,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现在的农民工博物馆主题与之前提出的保留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是有差距的。马务村是城乡结合部,居住的大多是在厂里干活的农民工。这个博物馆要将内容集中于展示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与城中村的保留是不同的。所以城中村外形的保护可能降到一个次要的角色。
彭澎表示,“拥抱楼”、“握手楼”、“一线天”等楼房,保留有价值的一两处,就是历史价值的体现,像保留明清古街一样。但是还要考虑保留下来干什么?明清古街可以发展商业,握手楼留下来可以做些什么呢?目前来看,可以改造成农民工公寓,将现在的农民工单个出租屋公寓化,提升管理水平,这样安全、卫生、有序方面都会好很多。这是新型的城中村改造,不是推倒重来。
博物馆是新建还是旧房改造?彭澎认为,理想的状态是将“一线天”之类的房屋进行改造,保留它的外形,将里面改造成博物馆,展示农民工的生产生活,这样会很有趣。
关于博物馆的投资,征地方面肯定离不开政府出面。但是应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目前有很多民间投资的博物馆都做得很好,比如樊建川的建川博物馆。主题类博物馆可以尝试吸引民间社会力量,以突出博物馆的趣味性,而不是只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类的东西。如果是民间投资,可能博物馆就要收钱,建议收10元/次的门票费。
省社科院教授丁力:
博物馆要体现农民工诉求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表示,农民工博物馆建馆,场馆多大并不重要,关键是建什么。博物馆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农民工历史,可以包括广东农民工的背景、农民工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全国各地来广东的农民工的人数和流向、农民工生产生活的具体情况、农民工中的佼佼者受到了什么待遇以及农民工权益维护等方面。博物馆要体现农民工的利益诉求,记载他们在广东的真实声音。
丁力认为,博物馆可以多渠道的反映这些历史事实。包括图片、文字、文物等,甚至一部电影,只要对历史负责的载体都可以,不能受到利益的牵绊。
对于投资,丁力表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一点”。社会组织贡献一点、政府拨款一点、个人捐献一点。如果市场反响大,当然政府就可以少投资一点。
南方日报记者 陈邦明 曾雅 郭长荣见习记者 彭文蕊 黄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