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公约是市民的约定
(2011-08-12 23:49:23)
标签:
广州市文明公约红段子全国文明城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杂谈 |
问政风暴(11-14):文明公约是市民的约定
2011-08-11广州日报
广州市为配合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开展了“一约三则”(《广州市文明公约》、《广州市社会公德守则》、《广州市家庭美德守则》、《广州市职业道德守则》)的修订活动,确实很有必要,毕竟文明公约等文明规范如果没有引起广大市民的共鸣和响应,可能只是一纸空文,或言行不一,或各说各话。
文明公约要把群众认同与政府引导结合起来
今年广州将再次冲击全国文明城市申报工作,将进一步通过媒体征集、市民投票、座谈会、辩论赛、专家研讨会等方式来修订“一约三则”。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群众认同与政府引导结合起来,使“一约三则”深入人心。
首先应将“一约三则”文本广泛公布,这也是一个宣传过程。
其次要充分讨论反复修改,要有便捷的方式让市民主动地参与。在这过程中,专家研讨、市民辩论带来积极的影响,可以尖锐一点,把问题说透一点,真正激发市民的参与意识。
再次最终文本应公示或投票取得民意认知基础。广泛发动带来积极参与,可能会形成众多说法和用语,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集思广益,提炼出最能反映时代气息和现实价值观的文明规范。
文明公约要有时代气息和现实价值
从1997年版的“一约三则”来看,还是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的,有一些还很有针对性和亲和性,值得继续发扬。但也不可否认,有些用语还有套话大话痕迹,不容易让市民认可。既要反映出政府所倡导的价值,又要让百姓心里认同,确实并非易事。
首先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优良传统、“八荣八耻”等所包含的和谐包容、改革创新、共同富裕、集体主义、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都是需要发掘的内容。
其次要反映现实价值。如果说时代精神更多反映崇高性,现实价值则更多反映现实性。例如友好相处、团结互助、爱岗敬业、人文关怀、合作共赢、爱护自然、人道主义和慈善精神等价值规范。
再次要凸现广州特色。毕竟是广州市的文明规范,地域性也是必须考虑的。这也是广大市民认同的关键。无论是价值内涵,还是用语形式,多一些“急难相扶,家和睦邻”、“修身健体,拒黄赌毒”这样的实话、真话,可能更加传达出广州人的务实特性。
文明公约要广泛传播和培育
“一约三则”修订得好,反映了民意,只是一个方面的工作成功。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践行落实,这就需要广泛传播和培育。
首先要动用各种传媒力量。要让广大市民知晓,不说耳熟能详,也要多少知道点。让全市民众都了解新版文明规范,学习“一约三则”。
其次要作为学校教学内容。中小学的德育政治课应该把“一约三则”当做补助教学内容,高校可以用一个时段讲解“一约三则”。
再次要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内容。文明公约、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很多都要体现在社区生活中,要研究让“一约三则”以民众喜闻乐见形式传播的渠道方式,如诗朗诵、歌曲、小品、舞蹈等等,也可制作动画节目、红段子在网络上传播。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彭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