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铁信号故障也让乘客担心追尾

(2011-08-05 23:45:27)
标签:

交通运输

广州地铁

信号故障

追尾

温州高铁

杂谈

热焦点评(11153):地铁信号故障也让乘客担心追尾

彭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

 

题外话:地铁以往经常出现信号故障而停车,但自从温州高铁出事后,地铁乘客再面对信号故障也很紧张,甚至担心追尾。

但如果能够避免信号故障岂不是更好。问题是为什么信号故障在地铁里如此常见,能否改进?首先技术上有没有障碍,如果可以克服,有关技术部门就要负责,故障太多应该受罚。

其次管理上有没有漏洞,如果是人为的故障,故障率过高,要向有关人员问责,并完善管理制度。

再次当出现故障时有没有应急措施,尤其是引发重大事故如何疏导乘客。

总之,要借温州高铁事故,举一反三,彻底消除地铁信号故障存在的隐患。

 

地铁信号系统故障频发 供应商运营商均该担责

2011-08-04  安卓

    82日上午,广州发生因信号系统故障导致地铁停车。

    回顾近年来,大凡有地铁的城市,信号系统故障时有发生,似成常态,而信号系统又是保障地铁安全运营的重要板块,风险如影随形。那么,如何避免类似事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令人深思。

    信号系统故障频发

    201182日上午844分左右,因信号设备故障,广州地铁四号线两次列车短暂停车。在以往,人们可能会不以为意,然而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之后,坐在这两列车中的人们恐慌地用手机发了上百条微博向外界求助,期待不要发生追尾。

    目前,在中国拥有地铁的城市达到8个,后续还有7~8个城市正在如火如荼地兴建地铁。然而盘点这些城市的地铁安全运营情况时,最常发生的莫过于信号设备故障停车事故。仅在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一线城市就有6起因为信号设备故障引起的地铁事故。

    2011128日上午8时,广州地铁一号线西塱总站道岔突发信号故障,多趟列车延误。2011531日早8时,深圳地铁四号线发生信号联锁系统故障,导致龙华线一期部分列车不同程度延误。

    201172日下午,北京地铁十号线信号系统出现故障,导致运营间隔加大,约1小时后才恢复正常运营。2011718日晚7时,广州地铁五号线因道岔突发信号故障,全线多辆列车延误。

    本报记者在盘点中发现,信号系统刚刚运行或是升级调试过程中,故障更加容易发生,比如20109177时,北京四号线一辆列车车载信号出现故障,此后,地铁方面解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四号线在进行信号系统升级调试,时间集中在夜间,由于列车系统十分复杂,存在不稳定因素。而南京地铁二号线开通伊始,也曾出现信号故障的问题。

    对此,一位地铁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列车运行伊始的信号故障是因为调试时间太短,以国外的做法来说,新建成的地铁在投入使用前的调试需要9个月~1年的时间,然而,国内很多地铁为了图快,常常调试了1个月就匆匆运营。

    拷问管理是否到位

    熟悉地铁的人都知道,信号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它对于确保列车的运行安全和提高行车效率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系统,故障频发,并已成常态。而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之后,这种常态故障不得不令人深思。

    对此,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之前,人们确实没有对信号故障特别担心,毕竟还没有造成特别大的事故,信号设备出现故障以后,恢复过程也比较快,但现如今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

    除了技术层面以外,地铁信号故障频频,也应探究一下地铁管理上是否存在缺陷,如果事故率达到一定程度,管理运营方是否应该追究责任或者给予一定的惩戒。他说。

    据了解,在香港,6月初,港铁向香港立法会递了一份成绩单,显示今年首季香港共发生86宗列车服务延误8分钟以上的事故,约5%延误超过半小时。对此,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李学明斥责,检讨地铁票价可加可减机制时,应该加入事故扣分机制

    彭澎认为,对于地铁信号系统的供应商来说,首先应该把好技术关口,如果是因为技术问题而造成信号系统故障,供应商应负相应责任,而运营商应该有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以便在地铁故障发生后及时处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