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广东的亮点与希望之所在
(2010-04-21 23:43:04)
标签:
鲶鱼效应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惠州杂谈 |
热焦点评(10-38):“鲶鱼效应”:广东的亮点与希望之所在
彭澎
《纲要》对惠州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方面。直接定位是发展临港基础产业,石化产业基地;间接定位是珠江口东岸的电子信息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区域服务和创新中心。
在纲要的指导下,惠州在产业发展体现在五大基地上,即世界级石化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省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粤港澳地区休闲度假基地、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应该说,五大基地无论是在内涵上和当量上对《纲要》定位已经有所丰富和发展。
汪洋对惠州的发展提出:“广东的这点惠州,更大的希望在惠州,希望惠州不要用一般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好上加好,为全省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创造条件。”这里,不仅把惠州上升到广东的亮点和希望来看待,而且用了“更大的希望”、“不要用一般化的标准来要求”、“要好上加好”等词语,表明对惠州有更高的要求。
那么,惠州必须在“发展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突破。首先,从发展来看,可以从珠三角三大经济圈来为惠州定位。一是惠州提出“赶江门超中山”,相比较而言,惠州GDP只比中山少150亿,超越应该不太难,但如果超过中山,就意味着惠州超过珠中江经济圈所有城市。按汪洋对汕尾提出的“砍尾”工程来看,他要的是在全省形成你追我赶的形势,最终实现全省的进一步发展。二是惠州如果实现“赶江门超中山”,就可能大大提高深莞惠经济圈的实力。目前,深莞惠经济圈比广佛肇经济圈的GDP也就少不到1000亿,如果惠州实现赶超战略,如果珠三角去年唯一增长不到两位数的东莞复苏,深莞惠经济圈就有可能超越广佛肇经济圈。这对“广佛同城化”可能超越上海的发展思路是有很大影响的。三是惠州即使在深莞惠经济圈内可能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确实,现在惠州与东莞相比差距也很大,但90年代初期,东莞与顺德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我提出过“90年代看顺德,上一个十年看东莞,下一个十年看惠州”。惠州有仅次于江门的省内最大面积土地,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显然,惠州这条“鲶鱼”搅乱了珠三角甚至是全省的格局。
其次,从产业升级来看,可以从五大基地发展战略中看到惠州的未来潜力所在。一是惠州提出了“大项目”战略,可能使惠州的发展具有“跳跃性”。广东省原有石化产业五大基地的战略,但惠州石化是“世界级”,这在全省石化产业布局中尤为特别,可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深莞惠三市刚好是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前三名,但惠州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级”,这样三市加在一起的电子信息产业肯定也是世界级的,而惠州比起东莞来讲可能强在有强势品牌。二是惠州也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高新光电等新材料,还有新能源汽车等都可能带来新的变局。如果新兴产业与大项目战略一结合,形成为新的生产力,那可能带来的变革更是值得期待的。
因此,说惠州是广东的亮点和希望所在,既是指惠州可能将有大的发展,也是指惠州的发展潜力和战略正为“全省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一种“鲶鱼效应”,其他城市可能坐不住了。这正是汪洋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