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养老方式以房养老反向按揭 |
财经周评(10-12):“以房养老”代表一种对房子的态度
彭澎
据有关报道,以房养老的相关法律问题已解决,推行是迟早的事。于是,有人认为50多岁的中年人买房会更积极。对此,我并不以为然,“以房养老”的目的不是拉动房地产的发展,而是为解决养老问题多了一条路子。
实际上,即使在已经实施以房养老方式的美国也没听说有多少人是把这当做养老的主要模式,但它确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或对房子的态度。即房子只不过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已,而不是生活的目的。
美国人对汽车、房子都是持一种生活工具的态度。记得曾经在佛蒙特大学上过一门MPA和MBA的联合课程,有一门课讲到该如何计划生活开支。假设一个人月收入3000美元,他会将300美元用于供车,1000美元用于供楼或租房,200美元用于养车的费用如汽油、修车、保险等,200用于在外用餐,300美元用于旅游休闲……如此等等。总之,他不会如中国人在美国那样用几年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然后某天用大笔现金买车、买楼爽一阵子,而是天天都要爽。在他们看来,如果为了凑够买车、买楼的钱而平常不能外出吃饭、旅游休闲,等于是生活水准下降了,而人的生活是应该把享受体现在每一天。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就不难理解“以房养老”所代表的涵义了。
但同样是舶来品,按揭供楼普遍受到中国人的接受,反按揭以房养老却未必能受到中国人的亲睐。一是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根深蒂固。认为子女赡养老人天经地义,所以多子多福。但现在很多家庭子女成人后与家人往往天各一方,很难靠得住,这也就是美国人家庭亲情往往靠电话维系,养老得靠自己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迁,靠子女不如靠制度设计,更何况现在大学生毕业后不少人成了“蚁族”、“啃老族”,不继续成为父母的拖累已属万幸。二是中国人总认为要为后代留下点什么才算有本事。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把大量财产继承给子女,就是要光耀祖宗,福荫后代。而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社会制度设计更加合理,大多数人享有社会保障,于是许多富翁大量捐献甚至是“裸捐”,只为子女留下很少一点财富。其中一点,也是要子女不躺在父辈的财富上成为不求进取的“富二代”。这方面中国人要走的路程可能还很长。
最近,广州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广州保险业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中提出,要探索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以房养老”)。有专家热烈地期许认为,现在人们普遍是利用前半辈子的积蓄买入房产,后半辈子要学会把房子变成钱来消费,既可以减轻下一代的养老负担,还能带动内需。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向老年人推出这种“以房养老”的“反向抵押贷款”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欧洲和新加坡等地区也极为普遍。在中国,近年才有人提出了这种结合房产的养老方式,但其把着眼点放在推动房地产的发展上则是把落脚点放错了,甚至以此作为解决养老问题也是过于奢望了。认为“未来50多岁的中年人买房应该会更积极”也是不太现实的。
但是,“以房养老”作为养老的方式之一,可以令社会的养老体系更完善,还可以带动内需,应该说是有可能的。在中国,“以房养老”这种观念被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便是推行后,估计也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会选择这种方式,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甚微。不过,“以房养老”体现的对房子的态度倒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