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周评(1):
政策拐点已经来到,市场拐点仍没到
彭 澎
当股市来到2000点附近的时候,许多股民、股评家认为底部到了;当楼市来到所谓“金九银十”的时候,许多城市楼价普遍下跌了两成,开发商、专家都说到底了。
此时,却出现了雷曼兄弟、美林、AIG等的“次贷危机”新版本。而这之前,市场普遍认为次贷危机已经见顶,到了尾声。随之,央行实施“两率”调低。这两者之间,时间上联系紧密,但本人却倾向于认为,央行的政策预示着“政策拐点”的到来。
加息、提高存款、贷款准备金几乎是这四年来的货币政策主题和宏观调控主线。目的既有控制股市、楼市的过快增长,但根本上是防止经济由增长过快发展为过热。如直接对股市的打压,去年“530”提高印花税,但股市一直压不住,却从10月中旬开始了一轮暴跌;对楼市的打压则时间更久,难度更大,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几条”都难以做到令行禁止,但也从去年底以来,楼市见顶回落。
表面上看,股市、楼市“两市”的大幅回落与宏观政策没有直接关系,但多少也可看作是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产生的“叠加效应”。但问题是,为什么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回落的,这个“时间点”有什么玄机?
本人认为,还是宏观经济层面发生了变异。世界市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一轮经济衰退开始显现。虽然直到今年初国内外各界仍有人在否认衰退,但世界银行、各大投行、各大咨询机构都在不断调低对世界经济的预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而石油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由涨而跌也说明了这一点,美国大批金融机构的倒闭、中国高达67000多家中小企业的倒闭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这种基本面的变异才是“两市”暴跌的根本,而非宏调政策的直接作用。所谓“大小非”、融资案等等都是借口,在股市高涨时也没见得“大小非”问题有多严重。
(上述内容是在9月18日完成的;当晚中国政府宣布对股市的三项“救市”政策,以下内容是9月19日写出的)
在对政府救市预期不高的情况,鉴于美国发生“百年不遇”金融危机,而股市下跌到1800点附件,政策救市的“时间窗”出现了。有人感叹出手太晚,而我原以为政府会死了心不再出手救市。
从“时间点”来看,1800点说明股市不救可能就要崩盘了;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金融机构的安全了,银行股连续跌停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六国央行一齐出手救市也表明了事态的严重,为中国政府出手提供了契机。
从“组合拳”来看,印花税单向收取、汇金公司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股份“三招”救市是有力度的,也是有针对性的。首先,印花税单向收取,这是管理层调控股市的惯常工具,买进不收税、卖出收税却表明了支持持有股票的态度,比单纯降低税率更有指导性。其次,汇金公司也外汇管理局、金融稳定局等机构有紧密关系,其对银行股的购入,既表明中国银行业不会受次贷危机太大影响,政府不会视若无睹,也表明中央政府稳定金融的决心,而救市资金可能来自外汇储备,更是意义重大。一方面,表明外汇储备不只是用来购买美国债券(很多并不保险),而是可以用于干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这种工具的运用类似市场传说的“平准基金”,通过低买高卖不仅可以稳定国内市场,也可获得比购买美国债券更可观的收益,可谓“一举数得”。再次,国资委支持增持或加购国企股份,实际上有稳定“大小非”的意图。“大小非”抛售是对市场失去信心的举动,而股改的目标就是要解放“大小非”,没理由反过来却又约束“大小非”,关键是市场预期不好。增持和回购都可以稳定“大小非”。
下调“两率”是针对实体经济基本面,“三招”出手救市是直接针对股市,而除了几个地方政府有救市举动,中央政府还没有明确的针对楼市的救市行动。但政策的拐点已经显现,只是实体经济基本面好转的趋势仍不明朗,这是影响股市、楼市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股市能否长期走好,市场拐点仍有待观察,短期反弹能否形成为中长期反转还要继续观察。楼市相比较股市,几乎同期开始下跌,但跌幅没有那么巨大,似乎也没有跌到位,楼市的市场拐点可能还要晚点。
(从此篇开始,争取每周四、五写出财经周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