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解析《西游记》3:大闹天宫与五行山之谜【4-3】
(2010-03-31 11:40:10)
标签:
元神点风水易经西游记孙悟空影视文化休闲连续剧八卦取名健康杂谈 |
分类: 易经解析[西游记]【原创】 |
为什么孙悟空逃不出“五行山”?因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木可以泄掉水多余的力量,火可以泄掉木多余的力量,土可以泄掉火多余的力量,金可以泄掉土多余的力量,水可以泄掉金多余的力量。
再来看佛祖在五行山贴的“六个金字:“唵、嘛、呢、叭、咪、吽”。此六字乃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六字大明咒”。此咒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久远劫前,观音菩萨就是持此咒而修行成佛的。所以,这500年就是让孙悟空修养、修行。而这个“六字大明咒”也具有平衡五行的作用。所以,不管孙悟空发出什么力量出来,都被五行的力量中和平衡,自然逃不出来。而别人也不可能再伤害他。500年后能出来,是因为“六字大明咒”被揭掉,使某种五行的力量剧减,五行流通受阻,自然会出现薄弱环节,于是,孙悟空能够破土而出。
——这里的“六字真言”出自主卦“泽水困”——上卦兑为口、为言语、为真言;下卦坎之数为六。上下卦合为“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因“兑为口”,所以每个字都带一个“口”。
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500年,也就是说,平均每一“行”为100年。五行对应人体的五脏,金为肺脏、木为肝脏、水为肾脏、火为心脏、土为脾脏。也就是说:这500年中,是在让孙悟空修复因打斗和八卦炉锻炼而受损的五脏。孙悟空为申金或兑金,在八卦炉中为火克金,所以“金”受损了。在修复的500年中,佛祖还派人给孙悟空送特制的营养品。——“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你看,孙悟空的“金”受损了,他给的“饮食”都是金属物。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后,就在秘密的深化学习佛家的“高级心法”了,在一些领域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唐僧。唐僧在取经的时候已经做了13年和尚了【18岁剃度出家,取经时31岁】。而悟空做唐僧的徒弟前后也只有14年。但是,悟空数次以广大的智慧点化唐僧:
第三十二回:平顶山·莲花洞
师徒们正行赏间,又见一山挡路。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
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
第四十三回:黑水河
忽听得水声振耳,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什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第八十五回:豹子精
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第九十三回:
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悟空在佛法和修行的境界远高于唐僧,悟空早已经达到了“心无挂碍,无忧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境界。而唐僧,14年来,“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竟然还不如悟空。
唐僧号称金蝉子,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又是十世修行的好人,但脱去凡胎后,其修为仍然没有悟空高。
第九十九回:三藏道:“我记起来了,东岸边原有个陈家庄。那年到此,亏你救了他儿女,深感我们,要造船相送,幸白鼋伏渡。我记得西岸上,四无人烟,这番如何是好?”
八戒道:“只说凡人会作弊,原来这佛面前的金刚也会作弊。他奉佛旨,教送我们东回,怎么到此半路上就丢下我们?如今岂不进退两难!怎生过去!”
沙僧道:“二哥休报怨。我的师父已得了道,前在凌云渡已脱了凡胎,今番断不落水。教师兄同你我都作起摄法,把师父驾过去也。”
行者频频的暗笑道:“驾不去,驾不去!”你看他怎么就说个驾不去?若肯使出神通,说破飞升之奥妙,师徒们就一千个河也过去了;只因心里明白,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还该有一难,故羁留于此。
======================================================
声明:“易经解析《西游记》系列文章”为本人原创作品,同时发布到新浪博客、网易博客和QQ空间。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Email:fengshuiyang20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