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静与好
(2022-04-05 18:58:50)
标签:
杂谈 |
前几日看网上的一篇文章,其中特别突出了“岁月静好”这句话,一时心里有了一点触动。因为这话似乎很流行,无数人在谈及心之期望时,在论到人生美好时,好像都喜引用这句话。而每当读到这话时,心底也真有些温馨微漫。
那这句话出自哪里呢?不由记起了多年前看的一本书。
有几年,张爱玲忽大热。其实我从未看过张的书,以前也并不知晓其人。大热之后,不免去看了介绍张的一本书,书名不记得了。只是由此知道张是李鸿章的外孙女,曾也是红过的女作家,“岁月静好”就载于书中。
这句话写在张爱玲第一次结婚的婚书里。时在1948年8月,在上海。“婚书曰:‘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成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旁边还写“炎樱(张的好友)为媒证”。
“岁月静好”这句话可能源于更早吧,婚书中或许也是顺手拿来。但无论如何,这句话极有魅力,已是不假。那这句话为何如此引人,我以为就在“静”字上。
一般人遇好坏后,极难静;一般人如喜悲来,也极难静。静似乎不全与寂同。身处孤寂时,一般人会烦;置身闹市,一般人会躁;身陷险境中,一般人会惧;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则会狂。而静似乎是无论你处于何种境地之中,心都会定。沉着稳当,心如止水——所谓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也。
这大约是圣人之静,这种静是心灵的大彻大悟,而非身处境地的或好或坏,而非名利的高高低低。
想起六祖慧能来。慧能出身贫苦,未读过书。初不过是寺院里碓房舂米的不入流的小和尚,却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被五祖弘忍赞许,密授法衣。这本应功成名就、显赫一世,他却自甘沉寂,混于行猎及市间一十六年,后才在时机成熟后,开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而且在暴得大名后又两次辞谢皇帝召见的殊荣,不入名利门,直至圆寂。此应是“好”之绝,正是“静”之绝,是圣人之静。
而“岁月静好”,若是我们一般人,其实只涉“好”,谈何“静”。
普通人其实如岁月“好”了,那通常表现是“欢”,是心中之喜,外象则欢,而非静。爱恋时,人心那会静,喜不自禁后,是欢,是闹,是心慌慌。谋得一好职位,表面偏做出“我淡得很”的姿态,实则心中大喜,就是不出声,单看走路,其欢也让人避道侧目。赚一笔钱,要藏得深,要不露财,极力做到与寻常无异,可一进菜场,根本不屑于与小贩还价,也真是心里“欢”呢。
所以,“静”表现为一幅内在的格局,一点深蕴的气量,一种入心的性情。常只是人们所愿,却难做到,尤其在“好”的时候。但说来也怪,越是难以做到,越显珍贵,便逾受宠。于是,人们在表现对“好”的追求时,偏不提“欢”,而一定要加上“静”。因为有了“好”之后的“静”,是男子才显得有大志,是真丈夫;在女子则为巾帼英雄,大家闺秀。
这样,一句“岁月静好”,才让人入耳,听得舒服,字字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