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班主任》之十·高敏篇
标签:
怀旧挚真采风结束 |
7月26日
茫茫人海,相遇相识甚至相知,需要多大的缘份!有幸,我参加了省文学院组织的2010年辽宁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和2012年省首届长篇小说创作研讨班的学习。两次在文学院的生活,加在一起只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很多同学分别时还很陌生,更别说老师了。而万琦,却成了我们最熟悉的名字——亲人万琦。
在辽东清原满族自治县的山旮旯里,有一颗倔强的种子悄悄地发着自己的小芽儿。这小芽儿不管不顾地疯长,也不知道终究能够长成个什么样。县文联对我这样一个乡村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平台。诗歌比赛、诗歌理念研讨都选我参加过。我的文学梦时而切近时而遥远,因为,喜欢文学的我,虽然在县里小有名气,但是,从来没有机会见识那些大都市作家的风采,也从未得到过哪位大家的指点。没想到,我参加省文学院组织的中青年作家研讨班的申请报告真的被批准了!学校的干事笑着问我,沈阳的电话!又有什么好事啊?我激动地接过电话。一个热情真诚的声音传来——
我是文学院万琦。
万老师!您好!我是清原高敏。
呵呵。你说是抚顺的就行了。高敏,我来通知你报到的时间。
我想,这位万老师,有这样亲切的声音的万老师,应该是一位戴着深度近视镜的文弱的教师吧?
我被批准参加省文学院中青年作家班的学习了。我真的可以到全省的文化中心去学习了。文学院,仿佛一座圣殿,神秘而富丽,在遥远而陌生的省城向我发出召唤……
一路辗转,到文学院报到,已是黄昏时分。办理入住的手续时,门开处,一个高大帅气的中年人进来了。他看看我,直接问:“从抚顺来的?”
我说:“是。您是?”
他伸出宽大的手掌,笑呵呵地说:“万琦。”
这个人,高大的身材,却有一双特别温和的眼睛。一见面,就让人有一股春风拂面的感觉。
“您好,万老师。”
“欢迎你,高敏!”
原来,这就是万琦。他对这一期的学员早已了然于心。他把我送到已安排好的房间,门上贴着我们三个女学员的名字,那是易红和杨梅。我是来得比较晚的,因为我平时任的课比较重,学校给我一个月的假期出来学习,那是经过校领导班子开会反复研究才定下来的。学校还要求我每周回一次学校。这一段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格外珍贵的。我怎能不珍惜呢?
两位漂亮的同学热情洋溢地欢迎我的到来。老师交待了几句,又去忙了。“他姓董,叫万琦。是咱们的班主任。人可好了。”她俩都比我见多识广,怕我误会,抢着说道。是这样啊,我还以为他姓万呢,可能只有我这么孤陋寡闻吧。想到这,不禁想笑。
第二天上午,进行省第二届中青年作家创作研讨班的开学典礼。主席台上依次坐着省作家协会和文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作为班主任的万琦,没有更多华丽的语言,而是深情地对学员们保证,自己一定会做大家的好朋友,有什么需要,尽管去找他。
三十多人的班型,一个月的学习时间,如果每天有一个人向老师提出需要,就够老师辛苦的。我尽量做一个省心的学生吧,少给老师添点麻烦为好。我这样想。
每天看到万琦早早开车来到学校陪大家,每节课前热心地召集同学们,为同学们热情洋溢地介绍莅临讲课的老师。那些关于每节讲座的精心铺垫,让我们这些朝圣一样奔来的学员早早地进入了求知的情境。学员中,有些同学的年龄和万琦很接近,但,他那些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是让我们无法张嘴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而是尊敬地喊他老师。
文学院组织同学们去步云山和铁岭采风。这组织的过程究竟是如何曲折而琐碎,我想像不出来。只知道,那两次出行,大家很轻松地走出了文学院,奔驰在去往辽南和辽北的公路上。我平素沉默惯了,性格沉静,不愿意特别接近大家都喜欢的人。也许我更习惯于对喜欢和敬重的人反而离得更远些,免得打扰了他们。也许是我过于沉默了,就听到万琦老师鼓励我说:“多出去和大家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跟老师学,这些同学,很多也不简单。别一个人闷着。”我微微地笑了。虽然仍然改变不了我的性格,但确实和更多的同学相处得更为自然融洽起来。也得到了很多鼓励和启发。
文学院里的日子真可谓衣食无忧了,大家每天享用着丰盛的定餐,只管学习,研讨,创作。晚饭后,一些同学在文学院的小院儿里安静地散步,轻松地跑步。我也特意去买了一双运动鞋,边锻炼边说,必须得控制点饮食了,否则,一个月后,别的收获不知有多少,这分量是肯定多了。那每日三餐的安排,看似容易,实际上都是经过班主任万琦老师精心调配的。看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院刚成立的那些年,不少文学院学习过的老学兄学姐们在回忆录里说,那时的文学院周围还是一片开阔的菜园,因为吃住的条件有限,有时夜里写作累了,不少同学就冒险跳过窗户到农民的菜园里偷摘来些茄子辣椒黄瓜等胡乱地大嚼一通充饥。想想,那其中也包含着当时的老师们许多无奈和心酸吧。
文学院学习的日子箭一样地过去了。毕业典礼上,同学们那么多不舍,那么多祝福。有特别感性的同学已是泪落潸然。只听到万琦老师说,我们相聚虽然短暂,但相聚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是啊,我们的万琦老师,正是以火一样的热情燃烧着自己,照亮了更多学子的前程。当每一个人在或远或近的地方发出了自己的光亮,他都会无比地欣慰和自豪。
而我,在离开文学院的日子里,每每回想那些短暂的日子,却常常感觉万琦老师更像水,他有着水一样的个性。
他是那么柔和,清澈,却又如此坚韧,顽强。他是那么温和亲切却又侠肝义胆。这一切,在他身上并不矛盾。看他的眼神,是那么清澈,仿佛早已看透了世间太多的纷扰,显得那么智慧和从容。对每一个学员,他都能包容,理解,适时地加以引导。他默默地用自己的一腔热情,温暖每一颗文学的心灵。文学的心灵是敏感的,是装不了假的。来自各个偏僻地区的学员当然也不必在他面前拘束,他们总会围坐在一起,畅谈,小酌,直到深夜。那一份与文学相亲相近的感情,是那么融洽,愉悦。是文学,把这位班主任融进了大家的生活之中。他自己的才气和能力完全可以写得更多更好,而他却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在了一批批学员身上。如果哪一位学员真的学有所得,有所成就,想必,强烈的幸福一定是同样充溢在他的内心深处的。
他是习惯于在低处欣赏风景的人。他以单纯的心态面对世态人情的变化。静静地坚守着自己的田园。春耕秋收,乐此不疲。他收获着,这许多来自学员们的信赖。
第二次走进文学院,是两年之后。同样的季节,初冬的细雪轻盈地飘在文学院的院子里。省首届长篇小说创作班,我又来了。这一次,是我直接打电话找到万琦老师请求来学习的。经过必要的入门手续,我又一次近距离地了解了万琦老师。也更明白了,他之所以被称为亲人万琦的原因。
有一天晚饭,我们几个同学走进餐厅时一路走一路谈笑,已经来得很迟了。一角有张餐桌上还摆着一桌的饭菜,是给我们这些本届的学员留着的。我们纷纷落了座。这里餐厅中间的一张桌子边围坐着不少陌生的脸孔。上午因为有从北京来的教授讲课,一些前些年在文学院学习过的同学也来到了这个课堂。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学习,万琦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方便条件。
看到她,想到我们的班主任万琦老师,不能不被他这颗水一样柔软的心灵而感动。
文学说到底,能留传下来的不是文字,而是情感。我们每一位热爱文学的朋友,如果拥有了一份真诚的情谊,那文字的部分,有或者没有,又有多大的关系呢?
作者简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