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2022-06-16 11:09:57)
标签:

旅游

分类: 休闲旅游
西北大环线(30)——敦煌 · 阳关

路过的第四个景点:阳关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圮废。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
阳关,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
阳关古塞建在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地势。
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名扬中外,情系古今。在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宋·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阳关三叠》

渭城渭水自潺湲。祖饯临岐一晌间。执手笑谈辞故旧。转头重叠是云山。牵衣更把瑶琴束。折柳休将玉液闲。分携不独长亭别。曲栏杆外是阳关。 渭城微雨洒青莎。客路无尘景物多。念我邀朋同一饯。劝君须尽酒三螺。忽闻绿柳鸣鹦鹉。又见苍松卦薜萝。行色匆匆留不住。回头不忍意如何。 渭城微雨洗青山。柳绿花红万物鲜。翠袖唉留行客住。青莎柔衬醉人眠。离情默默重斟酒。话别匆匆暂歇鞭。可惜何戡诚意切。不分重叠唱阳关。 渭城晓霁碧天晴。弱柳垂青花绽红。道义养充方静定。功名引惹又西东。举头渭水陈情处。执手阳关话别中。饯酒劝君须饮尽。离忧何苦即忡忡。 晓雨初情出渭城。同临渭水送君行。菱花琐碎荷花整。草穗高低麦穗平。美景鲜妍宽眼界。新诗奇巧快心情。劝君酒到休停手。唱彻阳关几断声。 新情晓出渭城西。花柳争妍鸟乱啼。酌酒慢留临路马。停鞭遥听叫村鸡。丈夫志欲功名遂。君子心期道德齐。聚散往来今古有。阳关回首莫凄凄。莫凄凄。 西出阳关屡送行。渭滨渭水几浑清。秋天云外闻征雁。春日林间听巧莺。曰交曰朋皆老去。或卿或相半凋零。故人为友何戡在。又与殷勤唱渭城。 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嬴得恨悠悠。

《风宣玄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须忆重还当遂志,莫因此别便伤神,前程万里鲲鹏运。名位三台雕鹗伸。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汉代烽燧

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墩墩台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被当地人称为“古董滩”。 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俯拾皆是。故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西北大环线(30)——敦煌·阳关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阳关在古代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隋唐时期废弃后,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