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并不陌生,它是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
证。十五岁那年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耳听着高音喇叭里播放的那些慷慨激昂的乐曲,第一次走在长安街那遍布蓝色公厕的便道上,红墙、华表、金水桥、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我觉得这些就是北京,什么东单、西单、王府井,一概不需要,于是,我在东城区的72中一直住到了毛主席接见那天,除了近在迟尺的中山公园哪里也没有去,这也是我在大串联时去过的唯一的一个地方。多少年来,在我心里北京是庄严的、是令人敬仰的、是伟大的象征,北京就是天安门,天安门就是北京。
下乡以后,每次回津都要在北京站签字转乘,很多的时候,是清晨到京,要到下午或者晚上才能离开,为了打发这些时间,便会在京城游玩儿一番,逐步地对北京有了新的了解。北京的灰色砖瓦房和承德的老房子一个样,怪不得有人称承德为“小北京”呢!但是北京不像承德的道路和建筑那样曲里拐弯,顺山势、河流走向而建。北京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是横平竖直,大到马路、宫殿;小到四合院、胡同,无不整整齐齐,到了北京不会看东南西北,真是寸步难行。就是问路,人家都会告诉你:“往北走”!可哪是北啊?找不着。这就不如天津啦:“您往前走,见路口往左拐。”这不结啦。20多年来,北京就像我生活中的时间驿站,来来往往走在年龄的刻度表上。漫漫征程逐步消耗掉了青少年时期,乍到北京那会儿;带着的那股雄纠纠气昂昂的士气。北京也不再像当年,在类似“向前、向前、向前……”的进行曲伴奏下,永远像在检阅迈着方阵步伐的士兵们的将军,到像是一位既不年轻也不衰老的阿姨,浑身散发着丰富的历史韵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可亲可敬、慈祥和蔼,一副大气端庄的母亲模样。
记得那是1993年的5.1节,单位旅游选择了北京。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去了http://s11/bmiddle/509b0175g7c42d1ca8638&690很多地方游玩。但由于一个意外,我们的留影胶片被曝光了,所以这次旅游没有留下多少印记,只是记得北京的风很大,呼呼的刮,总是把头发刮得乱七八糟的。那时用的还是东方傻瓜相机,这一切已是无法挽回,只有几张模糊的照片,留住了我将经历生活中又一次转折前的那个时光 。
1993年底我调回了天津,与北京的距离近了,却和北京失去了任何联系。直到2008年奥运会后,去参观奥运村的鸟巢什么的,才又有机会再次看到北京。那时已经有了城际列车,只有半个小时就到了北京,比我家到天津站还快呢。从北京站到奥林匹克村的路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架的立交桥一层又一层,出租车在上面转的让人直头晕,四周一切都是灰灰的水泥色,感觉北京城就像一个刚刚长成的青涩少年,虎虎势势、直直愣愣、又止不住地冒冒失失的蹿长。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又是五年,现在的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地铁遍布北京城,像叶脉一样丰富,到了北京,别说下火车后看看沿途的风景啦,我连北京南站什么样都没看见,就像土拨鼠一样,从地下钻出来时,便已经到了我预定的日航饭店的不远处,仅仅几百米的距离,沿途的汽车像惊蛰前还在打盹的硬盖儿虫,迷迷糊糊地趴在马路上,清风一吹,这些带着编号的铁壳儿虫101
103 105 107 632……
一辆接着一辆慢慢的蠕动起来,走走停停,而我却不紧不慢地越过了它们,进入了饭店。
当然,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现在,我的感觉仅仅是盲人摸象,有时抱着鼻子,有时搂着腿,当然还有揪着尾巴的时候,所以且不可做参考之用,只是写来自己消受一番,还是那番话,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她是我们向往的地方,她是我们各族人民心中一颗明亮的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