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分类: 后知青时代
      6月2号一早,我们一行89人,乘坐两辆大客三辆小轿,从天津市区出发,一路往蓟县山区驶去。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了八仙山梨木台风景区。山!对我们这些下乡在承德县的知青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对山的巍峨、淡定、胸襟乃至它的凛然都有着不朽的情怀。http://s9/mw690/001twgiFzy7bDltkGF268&690

http://s10/mw690/001twgiFzy7bDlIgqPDc9&690
   今年的这次联谊活动是我县知青成立联谊会以来的第三次大聚会。虽无往日少年壮,尚留曾经筋骨强。在争取了知青朋友的建议和理事会讨论之后,我们进山了。联谊会理事梦缘朋友是这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策划、组织兼联系,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十一
(2016-12-25 17:12)
分类: 同学

   48年前的12月23日之所以难忘,不是因为全世界都知道的圣诞节就要来临,那时在我们的头脑里,对这个之后泊来的,并一度被热捧的节日,是从未有过的陌生。

   那年冬天的12月23号,我校168名同学不是在清脆的“铃儿响叮当”的歌声中,坐在欢快驰骋的麋鹿拉着的爬犁上,依偎在圣诞老人的身旁去幻想着美丽的圣诞大礼,而是在轰鸣的汽车声中,冒着严寒飞奔在广袤的大平原上。以至48年后的今天——很多同学想起那碗热气腾腾,用玉米面做的尜尜汤时,仍然有着那么“深沉”的留恋。

   昨天是2016年的圣诞节,1968年12月24号是同学们到达黄骅县的第二天。那天,每个人心中的感触可能会有诸多的不同,但那一天一定是所有同学由学生到知青蜕变的开始,虽然这个极速的身份转换,我们从心里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我们这一辈人都有着相同的洗礼,这个

分类: 旅游见闻
       4月10日凌晨4:30分,我们上了村民的水泥船,向着兴化垛田风景区驶去。清明刚过,水上的空气又湿又凉,我们虽然都穿着冲锋衣,但还是冷的有些打颤,或许还有些心照不宣的提心吊胆混杂在里面。周围漆黑一片,只有水被拨动发出的声音。我摸索着掏出相机,在闪光灯的作用下留下了我们刚刚离岸不久的情景。http://s2/mw690/001twgiFzy6WZCKSFuFc1&690
p1 这张片子拍于4:35分,看得出水上已有雾气了,其实没有闪光是什么也看不见的。
(2013-05-21 09:41)
分类: 旅游见闻

      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平原,从未见过山;下乡那年,一觉醒来,下了火车,脚下此起彼伏,四周群山环绕,纳闷啊,怎么走着走着就到山里了?山一开始就这么大吗?还是一个个小土包慢慢连成片儿的?为了亲眼看看怎么进的山,特想找个机会白天走一遭。可探亲假就那么几天,谁舍得扔在路上,而当年从承德到北京的火车也就早晚两趟,而且是见站点头的老牛车,只要上了车,不是一天就是一夜;久而久之,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化为乌有。那天,从谐趣园出来,见有一坡道,便顺道而行,竟然解开了我小时候的疑惑,原来从平原到山区的路竟在不知不觉中对接,曾经上山下乡时挺进燕山的零公里处,今天竟然始于足下。

   

(2013-05-14 07:27)
分类: 旅游见闻
   

  早就听说过颐和园中有个园中园,取名《谐趣园》,一步一景,如今一见果真如此。走进谐趣园,沿亭廊漫步而行,廊内雕梁话趣,古风古韵;廊外亭榭玉立,柳枝摇摆,倒影缠绵相映;湖中绿水碧漪,游鱼姗姗摆尾,钻亭廊戏柳枝,犹如云天之上的彩衣仙女。http://s15/mw690/001twgiFty6MBAY6Oes98&690
    

(2013-04-26 10:39)
分类: 后知青时代

 期待已久的承德县知青联谊会,终于在四月二十三日开幕了。原县知青安置办公室主任老李大哥于会议的前一天;便从北京赶来,听取汇报,为第二天的会议作最后的议程决定。二十二日晚上还有知青打来电话,希望参加这次联谊,但由于饭店早有预定,人数已满未能成行,在筹备组的婉言谢绝下,预祝会议成功,并期盼着今后我们的人员不断壮大,活动更加活跃和精彩。http://s6/mw690/509b0175gdb37adb2f812&690
市委党校张玉敏、原县知青办主任李树勋、河东区政协原副主席郑志文

 

(2013-04-21 08:51)
分类: 旅游见闻
   
 

  四月四号,清

标签:

影评

分类: 杂谈
   

 

 

 

   http://s1/bmiddle/509b0175gda0ef0f657f5&690    选择看《北京遇

(2013-04-08 09:50)
分类: 家事
     
 

 

水铺是门脸儿房,四扇门开了中间的两扇,后墙连着套间,也没个窗户;左侧的大灶上两口大大的铁锅,冒着热气,把本

分类: 家事

     床对面柜子的抽屉,突然滑了出来,又缩了回去,再滑出来缩回去。距离一次比一次大,终于整个抽屉冲出柜子,端端正正地蹲在地上。抽屉里的衣物象专门被人抖落了一样,泡泡着膨出屉面。我睁大眼睛看着这瞬间发生的事,“地震吗?”我们三人迅速冲到外面,街上秩序井然。晨光朦朦胧胧,早点铺里,人们出来进去,没有任何感觉,只是路面上的柏油,土浩浩的,像是在几十年前的县城里见到的景色。一场虚惊!

     一会要上班,三人又一起往回走。在一片空地与街口搭界处,一间破旧的老平房前,有一年长的婆婆在生着已经久违了的煤球炉子,路中央站着一个长着胡须的小男孩,说是孩子,是因为他的身高只有三、四岁孩子的样子。他拉住我女儿的手,似有事相求。爸爸回家了,我站了下来,敦促女儿快点。女儿自小善良,友好的对着小矮人,摆手说:“你们先走,我这就回。”

     上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