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那如饥似渴的岁月里

(2013-03-12 09:50:59)
标签:

读书

安娜.卡列尼娜

分类: 知青点滴

   孩子们从来不会怀疑自己最熟知的人是爸爸妈妈,然而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绝对不会体会到,他们的爸爸妈妈曾经度过了一个与他们的成长环境相比;有着多么截然不同的青春年华。悠悠的历史,姗姗的脚步,倘使仅仅倒退半个世纪,便走进了那个黑白相间的、怀旧版的年代相册里。那时候,中国的普通家庭是没有电脑、电视的,也没有冰箱和电话,甚至没有电灯,当年业余生活的贫乏程度与今天生活的丰富多彩是不可比拟的。下乡插队的时候,就是新闻报纸有时也要好几天,甚至一个星期才能看到。而我却在那个饥渴的年代看到了一朵奇葩,它在我的眼前闪烁出一道耀眼的光芒,她就是《安娜.卡列尼娜》。

http://s3/mw690/509b0175gd7b230b59072&690        那个时代的魅力女性,是以铁姑娘形象为代表的。当我第一次看到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插图,几乎都要傻呆了,原来美是这么让人震颤,是的,是震颤!因为我能听得到自己的心在跳动。有好几天不管是下地种田还是出外巡诊,脑子里想的都是她那美丽的眼睛、卷曲的头发、白皙的脸庞,还有那穿在她的身上;才显得那么高贵的紫色长裙。这种感觉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生活氛围,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而显得更加强烈。我不时地在批判着自己,提醒自己不要陷得太深,安娜出身于贵族,不是劳动人民,所以她才那么漂亮呢,呵呵!其实安娜的身世也是很苦的:她虽然是贵族出身,但是因为从小父母双亡,被寄养在姑姑家,又由姑姑主婚,17岁就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地方政府官员,丑陋又虚伪的省长卡列宁。她为不喜欢的丈夫生孩子,为喜欢的情人甘受耻辱,最后落得个无处容身,自杀身亡。当我看到安娜邂逅了英俊帅气、风度翩翩的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的时候,我曾发自内心的祈祷他们是真情相爱,我为安娜的归宿担着心。同时我也不断地告诫着自己,安娜的行为是资产阶级的! 
    在这本书里,不仅仅是安娜和渥伦斯基与卡列宁,还有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和女教师与嫂子多丽、多丽的妹妹凯蒂和康斯坦丁.列文与渥伦斯基,贵族精神的无形桎梏演变了不可抑制的逆向心理,这些复杂纷乱的关系让我眼花缭乱,也不时地给我敲响警钟,让我想看又不敢看,不看又惦记他们最后的结局。我在难忍的纠结中坚持着,心不在焉地看下去;在不断地自我纠正中,修正着自己的感觉和认知。应该说我是在结识了安娜之后,才牢牢记住了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的。进而知道了他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一度很讨厌他,虽然知道他是那部带有革命性的名字,大气磅礴的巨著《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可他怎么可以写下了这么不分敌我,混绕是非,让人不知如是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呢?

    时过境迁,当年的小知青在四十多年以后,用已苍老的双手,用力的撑在历史的隧道门前,重新回眸人生,审视当年,对这部出自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之手的文学巨著;是如何在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兴起的交替中;所想体现的思想已毫无兴趣,残留下的只有在那个年代,给我们干涩的豆蔻年华带来的;心理上的兴奋与启蒙。

 http://s16/bmiddle/509b0175gd6c008a18eaa&690

 


 
感谢博导【涛妈】老师把此文推荐首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