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女儿在大学时去看望福利院的残疾儿童,到现在有时参与做一些志愿者的工作,我或多或少的也关注了些救助方面的情况。以我不太全面的理解是这样的:对一个救助组织(多有民间组织)而言,很多时候由于救助资金问题,不是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受助者,都能在这个组织里获得及时救助的(当然他还可以申请其它救助组织)。例如:有三个同样贫困、且身染重病的孩子都需要住院治疗,但此次收集来的救助款只能够两个孩子的手术治疗费用,那么就只好暂时放弃一个,也许他的病更加严重、他的家庭非常贫困、他的眼神里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和痛苦,而因为时间的延误,等待他的也可能将会是一个更残酷的事实……。
虽然很无奈,但这无疑是一个理智的选择。就在前不久,女儿还是给了这样一个没能够获得及时救助机会的孩子1000元的救助款,虽然心里很清楚这是杯水车薪。女儿说:“没有要条子、没有留姓名”。我问:“为什么”?女儿说:“心情”!可是后来,孩子的妈妈还是通过志愿者组织要到了女儿的联系方式,并打来了感谢的短信。女儿说:“没有再联系他们、也没有去看他们”。我问:“为什么”?女儿说:“心情”!
心情是个怪胎,它能给我们带入天堂,也能把我们打入地狱。我曾与朋友说起此事,朋友的第一反应是:“这种事还是要手续的好,有道是滴水之恩得涌泉相报啊”。我却立马抢白道:“怎么能让人家一辈子都生活在感恩的阴影里,那样还不如别帮助人家”!我的反应为什么这么激烈?其实从骨子里我是很赞同朋友“应该留手续的提议”的:因为我一个月也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钱花到哪应该有个数)、因为我的女儿在大学毕业时,为了这个家,放弃了考研和报考公务员的复习,这个原因在我的《知青
流水账
乡梦》的博文中有过叙说,女儿在大学毕业的当月就去了不用付出考试复习时间的民营单位上了班。说女儿在断断续续的做志愿者,就是因为女儿在上班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完善自己:要报考更好地工作、要考中、高级职称、要读在职研、要组建家庭,这些都需要经济做支撑,而且一切都在实现或逐步实现中。
“ 我的反应为什么那么激烈”?我在想!当看到将要离去的一个生命和现实中万花筒式的生活方式,站在一个社会的天平上,是那样的倾斜,我想到了女儿的话:“心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