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作家笔名拾趣
许多中外作家的原名鲜为人知,其笔名却驰名于世,然而对其来历或含义,又未必了然,说来有趣,也令人深思,在此拾举一些,以公同好者玩味。
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他的笔名取意复杂:他母亲姓鲁;古代周鲁是同姓之国;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以示作家自已的谦虚和自信。鲁迅这个笔名始用于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他的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为周树人。
一代文豪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1919年给《时事新报》副刊投稿时,不愿用本名,却用了“沫若”为笔名。“沫若”是他故乡两条河流古名的合称。这两条河流是大渡河和雅砻江,但它们的古名分别是“沫水”和“若水”。“沫若”本该读“妹若”,但为顺口和亲切,人们一直读作“沫若”。
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发表第一部小说时,对时代的革命与反革命,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矛盾很不理解,为讽刺别人,也为嘲笑自已文人的积习,便取名为“矛盾”。为免麻烦,叶圣陶建议:“矛”字头上加个“草花头”,于是便写成了“茅盾”。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西一个姓舒的家庭。他出生的时间是1899年2月3日,刚好第二天就是“立春”。他的父亲盼望儿子的出生能给家庭带来好“运气”,故给他取名为“庆春”。但第二年八国联军却杀进了北京,他的家庭也陷入了苦难之中。“春”字虽有吉祥之意,却未能名副其实。到了青年时代,便取字为“舍子”,即把姓“舒”拆为名字。1924年他在英国伦敦大学所属的东方学院担任中文教师期间,创作了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开篇署名为“舒舍子”,第二章开始用“老舍”。“老”是老张、老李之类的老,取“舍子”的“舍”,显得通俗而亲切。
艾青的笔名来历是这样的:“1927年他去法国住旅馆登记时,侍者见他和蒋介石同姓,即随口说:“哦,蒋介石来了!”艾青十分痛恨蒋介石,也厌恶起自已的姓来,便在“蒋”字“廾”头的下部打了一个“×”,成了“艾”字。他原名蒋海澄,根据他的家乡话,“艾”与“海”近音,“澄”与“青”同音,于是便写成了“艾青”。
秦牧原名林觉夫。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历尽艰辛。他发表作品时用“秦牧”为笔名,是有其含意的。“秦”是四川陕西一带古秦国之地。“牧”是指放牧,即期望早日抗战胜利,使人民在祖国的大地上自由自在地放牧,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杜埃原名曹传美,1933年发表《客厅主义文学》时,以杜埃为笔名,以示“杜绝尘埃”之意。
高尔基原名阿列塞·玛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一向过着流浪的生活,饱尝人间艰辛。在发表第一篇小说《马卡尔·丘德拉》时,便用了“玛克西姆·高尔基”这个笔名。俄文“高尔基”是痛苦的意思。这个笔名就是“痛苦的玛克西姆”。
马克·吐温原名叫萨缪尔·兰亨·克里曼斯。他年轻时,为摆脱生活困境随家迁到密西西比河岸。他经常听到水手们高喊“马克·吐温”。原来那是水手报告测水深度,是说水有两寻深(一寻为1.829米)。他羡慕这种职业,经过刻苦的努力,他终于成为领航员,写文章发表时便用了“马克·吐温”这个笔名。
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长谷辰之助,在1887年写成处女作《浮云》这本小说,年仅23 岁。书店老板见他年轻,又没有名气,不肯出版他的书,后来在朋友坪内逍遥的帮助下,他的书才得以面世。为此,他便取笔名为“二叶亭四迷”,在日本语里和“死掉了最好”是谐音,以此来表示他的愤慨。
我收集了许多作家笔名的资料,在这里只选出几例,以供同好者玩味之便。其实作家笔名的取定,动机各异,或为言志,或表经历,或作讽已,或示情怀,有庄有谐,有的用心良苦,几经琢磨,有的则灵机一动,妙手偶得,令人捧腹,然而都值得细细品味,禁不住使人联想到他们的作品,或想翻翻他们的作品为快。
(原载1994年7月29日《肇庆教育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