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6作家的创作灵感

(2022-09-01 06:17:24)

              76 作家的创作灵感

 

   创作灵感的出现,往往不分时间和地点,犹如一阵突如其来的行雷闪电,引起作家心灵的震撼和一种不可抑止的创作冲动,写什么或怎样写,似乎一下子都豁然开朗起来,从而导致了一部名作的产生或一篇佳作的形成。其启机往往来自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的琐事:有时是一件偶然的小事,有时是一个笑话或一个故事,或一个案件,一个新闻特写,有时是一种情感的触动,有时是一朵花,一幅画,或观看一场戏的演出,或一次游览等等。

 据说,雪莱的历史名剧《钦契一家》的创作就是由一幅画像而引起的。他曾看到过贝特丽采被囚禁在狱中时一位艺术家为她画的一幅画像。那画像庄严而忧郁的神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随后他查阅了有关贝特丽采的历史档案资料,并从她这个家庭悲剧的史料中,发现了包含在其中的社会意义,于是便创作了这一部历史名剧。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的创作,据他日记的记载,说是他由对一棵人们熟视无睹的鞑靼花的感触而引起的。189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散步回家,穿过一片田地,田地上除了黑土什么也没有,却长着一棵显眼的鞑靼花,只有它坚持长在光秃秃的田野上。酷热和干旱,没有使它枯萎和凋谢,狂风暴雨,也没有使它倒下,摧毁它。这一朵毫不引人注意的小花,在托尔斯泰眼里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含义,以致由此激发他去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

 果戈理的好几部名作都是从朋友讲的故事中产生出来的。他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都是在普希金的启发下写成的。他的小说《外套》则是在和朋友的笑谈中,听到彼得堡官场上的一个公务员失落猎枪的笑话后触发创作灵感而写出来的。

艾捷尔·伏尼契的名著《牛虻》创作的最初起因也是来自一幅画像——她年轻时在卢浮宫里见到过,画面上一个身穿黑衣戴黑帽的青年倚墙而立,他双唇紧闭,表情略显忧郁,使她后来孕育了这部名著。她写作《牛虻》时,还把这幅肖像的复制品挂在床头,以此来加强她对这部名著创作的冲动情绪。

 前苏联作家富曼诺夫的《夏伯阳》的创作起因,他在一则创作日记里是这样写的:“从村里出来,走的是林荫道。…我丢下了同行的人们,一个 人走了一会儿。…杂七杂八地想着,想着。突然一部中篇小说在我的脑子里变得明朗了…这就是我的《夏伯阳》。”

 雨果写《巴黎圣母院》是因看到几个字母而触发的。他在研究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在两座塔楼之一的暗角上,发现石砌的墙上不知是谁刻了几个字母:’ANATKN(意即宿命)。这几个因长期剥蚀而变黑了,深深地刻在石头上的字母,以及那粗糙的字迹形态所包含的含意,使他陷入了深沉的思索,眼前忽然浮现起那个把悲哀和不幸的印记留在这个古老教堂上中世纪的人及其社会背景,于是便引发了他要写这部反封建反教会思想的名著《巴黎圣母院》的动机。

 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阿细亚》却是在这样的启示下写出来的:一次,他在莱茵河上坐船游览,在偶然的情况下,他看到岸边有幢两层的小楼,在第一层的窗子里,有个老太婆向外张望,楼上的窗里还有一个年轻的姑娘。这情景唤起了他的想象和联想,于是便构思了《阿细亚》的故事。

 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则是由一篇新闻特写引出来的。1719年英国伦敦《英国人》杂志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特写,叙述了一个叫亚历山大·塞尔克的水手因船只失事漂流到一个荒岛,孤独地渡过了将近四年的岁月,变成了一个野人,连自已的语言也忘记了。当时五十五岁的英国作家笛福受到这篇特写的启发,巧加虚构,便创作了这部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有时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触冲动,也是引发创作灵感的启机。郭沫若在五四时代创作新诗时,就常有这种“差不多发狂了”的感触冲动。他在《我的作诗经过》一文中说:“《地球,我的母亲》是民国八年学校刚放好了年假的时候做的。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日本木屐)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这在现在看起来,觉得是有点发狂,然而当时却着实是感受到迫切。在那样的状态中感受着迫切。在那样的状态中感受着诗的推荡、鼓舞,终于见到了她的完成,便连忙跑回寓所把它写在纸上,自已觉得就好像真是新生了一样。”

 狄更斯的名作《双城记》的创作灵感是在演剧时获得的。法国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创作,是由当时实有其事的一个刑事案件引起的。法国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的情节是来自一宗轰动一时的案件。像这样因琐事引发作家灵感的例子多的是。

   从所举的例子看,创作灵感都得之于“偶然”,“得来全不费功夫”,引发其启机的无非都是一些所见所闻所感的琐事,是很有趣的。但在这种偶然性的后面却包含着必然性的因素。如果作家没有写作材料、写作情感的“长期积累”,没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长期思索而找不到写作头绪的苦闷,那么,尽管他们看到什么画像,听到什么故事、案件或笑话,看到什么新闻特写,什么地方墙上刻着什么字母,观看什么戏剧演出,散步时看到什么花,或怎样杂七杂八地想,或怎样赤着脚在石子路上踱来踱去,或在河里坐船游览看到什么太婆、姑娘等等,创作灵感都不会发生。黑格尔说得好:“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守株待兔,等待启机,促使灵感的显现都是徒劳的。关键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的艰苦而精心的劳动。我国古人所说的“得之在俄倾,积之在平日”,正揭示了“偶然得之”和“长期积累”的内在依存的关系。“长期积累”的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是引发创作灵感的真正启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