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他未曾上过学
16世纪初,一位蜚声全欧的数学教授居然要向一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挑战,然而,他失败了。因为对手是勤奋的自学者,他有一件锐利而有效的武器:努力。这位中学教师叫塔特格里亚,出生在意大利北部一个穷苦家庭里。少年时期,法意战争毁掉了他的家园,父亲被乱兵杀害了,11岁的他失踪了两天,母亲多方寻找,才在一座破庙的残垣断壁间发现了他。后来,母亲常教他在父亲的墓石上写字、算数。家里无钱供他上学,主要靠母亲的点滴学识,为他打开通往各学科的入门之路。后来母亲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日益亢进的求知欲时,他意识到要成才唯一的办法就只有自学。于是,在田间地头,他贪婪地吮吸着用微薄收入购得的书籍。对数学他有特殊的兴趣,除了广泛阅读数学各分支的基础原理外,还经常拟定许多疑难的数学问题让自已有空时去琢磨思考。他的脑子里经常装着的都是许许多多的数字,符号和公式。他每个夜晚都是在昏暗的油灯下钻研数学度过的。他每读完一本书并理解透彻后,总要掩卷遐思,他总觉得数学的海洋应该比自己见到的要广阔得多,也绝不会风平浪静的,自己不能尽其妙,只是因为自己家贫如洗,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不能系统地听老师讲授数理的精蕴,也没有条件去图书馆博览图书。后来他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到本镇的中学做帮工,偶尔也能到课堂去接受片断的教育,最使他喜出望外的是能够更多地去接触书本。但他并不认为书本是万能的,书里写的无非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只是后人更上一层楼的阶梯而已,因此他对书中每一项内容都加以分析,理解,进而质疑探索。经过长期努力,学识大有长进,校长甚至认为这位校工的数学才能实在超过了在职的教师,因而聘请他为教师。在教坛上他的名声很快腾空而起。但有一次他为别人解了两三道三次方程题却惹来了大祸。当时波仑那大学著名教授菲俄,自认是解三次方程的天下“独手”,他知道后,认为这位中学教师太放肆了,大怒道:“你好不自量,居然胆敢向三次方程开刀!”于是决定向这位中学教师挑战,约定失败者终生不得继续研究三次方程。“决斗”定于1535年2月22日在米兰大教堂前面的广场进行。高高的竞技台上对坐着35岁中学教师塔特格里亚和年近花甲的大学教授菲俄,两人各给对方出30道题目,言定谁解得最多最快,谁就是胜利者。这场数学竞赛的决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许多外地学者也赶来观看。竞赛开始了,人们看到了,塔特格里亚一方的显示板上不断出现解出的答案,而另一方则空无一字。两个小时过去了,裁判员当众宣布:竞赛结果是三十比零。菲俄不得不认输了,并问对方的老师是谁?塔特格里亚未及开口,裁判员则插话说:“他未曾上过学!”
一个自学者,竟打败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大学教授,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启示?即使过去了几个世纪,但今天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有充分自信、坚持不懈、敢于舍命拼博的人,谁都不敢对他侧目的!有怎样光辉的结局,谁都不能轻易预料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座金矿,只要你肯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