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语文教学要重视“背功”
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取士,谁要想“金榜题名”就必须背熟《论语》、《孟子》、《书经》、《左传》、《战国策》等几十万字的书。古今的学问大家和著名的作家,不敢说绝对,但大多数都是从“背功”中走出来却是事实。李白五岁诵六甲,蔡文姬能背其父四百多篇作品,苏东坡能背《汉书》,梁启超能背《史记》,巴金能背《古文观止》,茅盾能背《红楼梦》等等,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背功”是他们成才的基础,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旧社会的私塾,先生讲得很少,主要督促学生读书,检查学生能否把书背出来,背不出就打手心,但几年下来,学生却装了一肚子的书,识字也基本过关,能对对,作律诗,写得一手好文章。
封建社会的教育方式不可取,但其“背功”的成效和经验,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回顾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误和少慢差费,其中一个原因,恐怕同不重视“背功”大有关系,怕被人叫“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成了讽刺词,连听听都感到耻辱。其实“死记硬背”又有何不好?不是有句俗语叫“先死而后生”吗?理解了不等于记住了,但记住了逐渐就能理解。我们太强调“理解”了,中小学十二年,三千多个课时,大多花在提问、讲解、分析、做习题上,理解或许是理解了,却丢掉了根本。不少人从小学读到高中,甚至大学,虽然“嘴尖”但“腹中空”,肚子里没有装着多少书;头是“重”了,但“脚轻根底浅”,读写仍过不了关,岂非咄咄怪事!
学生进到学校就是要读书的。读小学,读初中,读高中,读大学都叫“读”。不读书怎能叫“读”?读书而不能把书记住背出来,怎能叫读书?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都没有记住,怎能学会?怎能会学?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说完全没有背诵的功夫,但重视不够,要背的篇目太少,尤其是学生没有重视温习和积累。前个学期背过的课文,后个学期就忘记了,小学背过的书到初中就忘记了,读高中时就再也记不起小学和初中背过哪些诗文。犹如醉汉开车,只顾往前赶,不知往后看,装载的货物全都丢掉了也不去管,结果到达目的地时只有一辆空车。这样的读书法,即使一时背熟了一些课文又有什么用?如果我们背熟一篇就记住一篇,背多少就记住多少,把它们积累起耒,其成绩是十分可观的。每个学期背它十篇八篇,到读完高中就能背二百多篇。总之,如果我们有古人,有巴金、茅盾等作家几分之一的“背功”,我不信语文过不了关。
书背熟了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尤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怎样写,怎样遣词造句,肚子里装着许多例子时常供你借鉴,在写作过程中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你早已背熟了的内容,使你的文章变得丰富而多彩。不管写什么文章,你都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样的语文教学怎能说不好?
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重视“背功”的道理,不知同行诸位,以为如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