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6标准答案扼杀学生创造思维

(2022-05-16 07:22:41)

        36    标准答案扼杀学生创造思维

 

 有一道语文题是“雪化了变成什么?”学生答变成“水”,则给满分;答变成“春天”,则给零分。这是根据“标准答案”判断的结果。“标准答案”太不允许想像了!“雪化了变成水”固然可以是对的,但“雪化了变成春天”又有何不可?“雪化了”所以变成“水”,自然是因为天气变暖的结果。天气变暖了,冰雪融化成水,大地变绿了,自然是“变成春天”,应该说这个想像答案是合理的,比“雪化了变成水”的答案要聪明得多,思维要活跃且丰富得多。本该不但要给满分,且要加分才对,但却得了零分。这无疑是等于给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泼了一盆冷水,把学生一点创造性思维的星火也给息灭了,扼杀了。

 据说美国有一道类似的语文题:“鸡蛋能变成什么?”答“鸡蛋能变成鸡仔”的,老师只给了及格;有一个学生写了一个离奇的答案,说“鸡蛋能变成克林顿总统”,老师则给了满分。老师认为这个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鸡蛋能换成钱,可供年幼而贫困的克林顿上学读书,让他有发奋成才的机会,所以“鸡蛋”也能变成“总统”。差不多类似的答案,外国人给满分,按我们的“标准答案”只能给零分。对学生思维结果的评判竟有那么大的差异,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难道不值得深思?

 画了一个圆圈,问是什么?小学生可以有许多答案:“是太阳”、“是月亮”、“是月饼”、“是车轮”“是老师发脾气时的嘴巴”……可以无穷无尽。可是中学生的答案却少得多:“是零”或“是鸡蛋”,似乎此外再没有什么别的答案了。大学生本是满腹经纶,但他们却是没有答案的,或沉思不语,或欲言又止,或认为不屑作答,他们并不会给人一个惊喜,令人捧腹大笑的答案的。有一家电视台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真是问得好,值得我们深思。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标准答案”犹如一个个圈套,也犹如一道道关卡。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给这一个个圈套,一道道关卡吓坏了,变得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年年月月都在那里寻找“标准答案”或准备“标准答案”,哪里还会有什么想像力和创造思维?

 说“标准答案”扼杀学生创造思维,也并非全都如此,也不是说答案不要标准或不能有标准,而是说答案的“标准”不要定得太死,想像合理,尤其是具有创造性的答案,即使“标准”里没有,也应给予商榷,给予允许,不可“划一”地定其大错。过分恪守或一律以“标准答案”判断错对,事实上已经导致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现实中的教训是应该好好总结和认真吸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