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起了早年那浓浓的年味儿
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了。过大年不仅仅吃饺子、 穿
(五十年代末的全家福)
新衣、放鞭炮,更难忘那热滚滚、浓郁郁的年味儿。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较大的矿区,那里既有城里的生活习惯又有醇厚的接近于乡村的生活习俗……
现如今的生活过的十分富足,是想啥有啥,吃啥买啥。讲究的是绿色食品,营养搭配。
记得早年是买什么都凭票。粮票分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内部粮票,还有布票、棉花票、肉票、食用油票等等。单说说过年买肉就分一、二、三等,一等肉是肥的,二等肉是半瘦半肥,三等肉当然就是瘦的了。家里每次买肉都要早早去排队,能买上一等肉是最理想的。
那时候过大年不仅仅热闹在正月。每当腊月初八就开始忙年,腊月二十三刚过小年,家家开始全面筹办年货,巴不得将一年的仅有的积蓄全都消费掉。给孩子做新衣、买年画、挑对联、走亲串户送小礼,有条件的家庭还杀年猪。长街短巷,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家长还带着孩子到理发店理发,说是正月里不能理发,有方死舅舅之说,老有意思啦!
每当三十的晚饭后,家里的大人又开始和面、剁肉馅,
(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
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包饺子。俺们东北这旮哒有个习惯,在这个时候把大年初一早晨吃的饺子一起包出来,这样年初一就不用起早啦。包饺子的时候里面放几个硬币,谁吃到了谁在新的一年里就有钱花。听妈妈说她们小的时候在年夜的饺子中没有吃出钱,就悄悄的到厨房用缝衣的针在饺子上扎,千方百计的把包在饺子里的硬币找到以图吉利。
年夜饭时最精彩的时刻,听说人家三、四世同堂的家庭在年夜饭之前给年纪最长者叩拜。
有句老话说:“过年谁家还不吃顿饺子”!这年夜饭何止是一顿饺子,简直是太丰富了。
刚刚说到都想吃到饺子里包的钱币,那可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记得我的小弟弟为了吃到一枚小币急得吃“伤食”了(就是好几天不想吃东西),现在老妈妈还说:“那年可把孩子撑坏了”。
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亲属、邻里、爸爸的同事等
(拜年)
家里去拜年,我们那个地方有个习惯,大年初一的上午老辈的都不出门在家里守着,接待来拜年的客人。记得有一年,我和哥哥到爸爸的同事芮大伯家拜年,没想到大伯竟拿出两张一圆整钱分给我们(那时候的一元钱用处可就大了),见到这么大的压岁钱我们哥两哪敢接受,急急忙忙的跑回家像爸爸汇报。没想到还受到爸爸的表扬说做得对,说:“人家日子过的也挺紧巴的”。
大年初一是个相当喜庆的日子,家家门前挂灯笼、贴对
(八十年代末的全家福) 联、大红大绿的,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过年好”!人人上街看秧歌,放鞭炮。看秧歌的时候我最爱看的就是扮相“傻柱子”的人了,他反穿黑皮衣,脸上抹得黑黑的,浑身挂着小铃铛扭起来哗啦哗啦的响,有时候跑的小孩子跟前做怪相,吓得小孩儿直往大人的身后躲。好玩极了!
当今,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可那浓浓的年味儿却找不到了。用现在我们口头经常用的电视剧里的台词说:“这是为什么呢”?哈哈!
感谢新浪文化博客频道驻站主持人刘鹏推荐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频道草根大讲坛水复推荐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频道衣食住行栏目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