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

(2008-08-04 23:59:04)
标签:

佛教

历史

分类: 佛缘

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 

 

原始的人格 - 降生人间

在一般人心目中,佛陀是至高无上的神,然而,德国著名佛教学者Oldenberg教授以大量的证据证明,佛陀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佛陀(悉达多太子)降生后7日,亲生母亲便不幸去世,由姨母抚养成人。年幼时,悉达多太子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原始的人格,饥饿时需要喝奶、吃饭,天冷时需要穿衣。由此可知,佛陀并非易生下来就伟大。

 

自我的人格 - 成家立业

据史科记载,佛陀在人间生活了29年。年轻时,他练文习武,为实现自我而奋斗,在比武大会上获得冠军,夺得少女的芳心,结为夫妻,生有一子。成家立业后,住在瑰丽堂皇的宫殿,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人世间苦苦追求的财富、名誉、地位乃至学问、武功,无不成就,自我得到最大的满足。

 

超我的人格 - 出家求道

经过了20多年的忙碌、奋斗,想得到的都能如愿以偿,悉达多太子的内心反而感到寂寞与空虚起来。他不断反问自己,生命如此短暂,生老病死时刻威胁着每一个人,却没有人有危机感,反而把全部精力用于争夺名利等身外之物上。争到手的东西迟早会失去,根本无法永远占有,这种争夺又有何意义?人生的意义何在?于是,悉达多太子决定走出皇宫,为芸芸众生寻找离苦得乐的答案。这个决定使悉达多太子逾越了自己的本性,成就了超我的人格。

 

人格的磨炼 - 六年苦修

悉达多太子先到苦行林参访苦行仙人,然后又到雪山去苦修,每日只吃一麻一麦维持生命。苦修虽然没有使太子找到解脱的答案,却磨炼出他伟大的人格:勇于承认错误 - 苦修无法使人获得解脱。

 

人格的发展 - 降伏心魔

通过35年的苦苦深索,悉达多太子终于明白一个道理,苦难来自我们一颗有所执著的心。固执地追求人世间“五欲”之乐,固然无法使人获得长久的快乐,顽固地执著于某一种修行形式(如极度的苦行),也不是修行的征途。因为这只会使人在修行形式上打转,到了一定境界,便无法突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只有超越对任何修行形式的执著,从心入手,“无所住而生其心”,修行道路上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人格的升华 - 大彻大悟

悉达多太子来到菩提树下,从心入手,静坐反思,终于明白,人生的苦难渊源于因我执而产生的贪嗔痴等不健康的思维,由此而引发不健康的行为和语言,成为未来苦难的动力,这就是佛教业力缘起的理论。要离苦得乐的方法,共有四个步骤:勇敢地面对困境(苦谛),客观地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集谛),建立起脱离困境的信心和勇气(灭谛),并以实际行动走出困境(道谛),这就是四圣谛。了知佛陀大彻大悟的内容 - 缘起法和四圣谛,就能使人的思维得到重整,人格得到升华。

 

人格的感化 - 说法利生

大彻大悟的佛陀,以度化众生为己任,45年间足迹遍及全印度,以其崇高的人格,感化无数苦难众生。

 

人格的圆满 - 得大自在

人们常常把“涅磐”看成是死亡的代名词,其实涅磐的本意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贪嗔痴等不健康思维的“死亡”,带来的是清净、自在的人生,所以称为得大自在,标志着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 人格的圆满。

 

佛陀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修来的,圣贤的一切成就,也是靠自己一步步精进努力积累而成。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雁丘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