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优点,不管是什么人,自信的,自卑的,自强的,唯诺的,坚强不息的,逆来顺受的,从他生下来到长大,在他们生存的土壤里毕竟或多或少吸取了养份。

象金子埋在土壤里,人总是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甚至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因为这是人性格和所处环境造成的,毕竟认识自己是这个很难的课题,弄清楚如何善用自己的优点必须经过两个过程:
第一是发现自己优点,认识自己就得用一面无形的镜子照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镜子可以是自己的心智,善良的朋友,严格的师长,智慧的领导。。。其实身边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有这么多镜子那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不能发现呢,源于“自闭”,就是自己封闭自己,个人英雄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排斥别人。
这里有两种极端的人,“自己全是对的”的超级自信和“自己什么都不是”的超级自卑,从其它层面很难说得清楚,最明显的是年龄分界,30而立前,世界是多么美好,30岁以后,随着挫折的增多,不自信越加严重,各种困难和负担日积月累几乎压垮身心,40岁“一朵花的年龄”变成了一张“弓”,知命矣,优点就此埋没一辈子。不过有很多新闻和历史,展现了“老树发新枝”,齐白石就是其中的一位,老年学画,成为书画大师,如果早一点发现自己的优点,那后果“不堪设想”。
“自己全对”的人结果自然大相径庭,可能还要厉害一些,孤芳自赏,孤僻自傲,最后众叛亲离,孑然一身,孤独而死,悲惨!秦始皇、隋炀帝、项羽最典型,他们如果没有优点就不会成为成为英雄,千古名人,但优点最后被缺点全部掩盖了,死得其所。
第二是善用自己的优点,如果能发现自己优点的人只有20%的,能够善用自己优点的人只有20%中20%了,几乎凤毛麟角,所以物以稀为贵啊,可想而知,能够善用自己优点的人多么可贵,最后都是人中之人,龙中之龙。
为什么发现了不能用呢?又不得不与人性挂钩了,对外界的封闭、拒绝、抗争、推辞,有时候不能不说错了,但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乾隆中后期其实就能与欧洲通商、贸易,能够使中国历史直接省去100年的苦难,但我们的优点是“泱泱大国,堂堂中华”,岂能与蛮夷平等通商、贸易,当然这是历史学家的推断,历史毕竟是历史,时光不能倒流。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优点必然与外界的资源进行匹配和衔接,否则优点也只能是孤立的,无助于自己和社会,发挥不出效果和作用,最后还是连同自己埋于黄土之中。
所以美国企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要利用自己的优点、利用下级的优点、利用领导的优点。在社会及世界的这个大体系里,我们的优点又何尝不要与所有的资源匹配起来,不断组合、磨合、优化,形成财富的力量、经济的力量和政治的力量。。。
这样的话题很多,不一论述,愿朋友共享探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