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瓦(连载9)原载2017年1期《天涯》
(2018-08-06 11:32:21)
标签:
散文天涯瓦王剑冰乡间的瓦 |
分类: 散文 |
乡间的瓦
王剑冰
九
瓦藏在草中。那是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那是一片不再完整的瓦。
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时间的承受。它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
草里散布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遗址。
还能回来吗?回不来啦。一个老人眼里滚出了两滴浑浊的泪水,而后传出了哭声,哭声把一片瓦震落了。
一片废墟留在那里,瓦砾散乱,有脚步走在上面,瓦片发出破碎的声音。阳光破碎在瓦上,也是一片片的,瓦或许不明白为何有一天,会乍然碎裂。
一爿房脊挺立着,把最后一溜瓦托举到天上。
一块块墙皮脱离了原来的位置,露出里面一块块本质的土坯,同托举的瓦形成了最后的和谐。
滔河,曾经是大水涌流的地方,终将又要变成一片水。土墙坍塌,瓦会无声落地,落在大地的最底层,同阳光永别。
也许,多少年后,有人发现这些瓦,会进行一番研究,找到多少年前瓦的故乡。那故乡里,有此起彼伏的鸡鸣,此起彼伏的问候。
一个小人儿拿着一片瓦跑着,上车的时候,被老人夺下丢在了车外。
老人不想带走让人心乱的东西。
黑龙江的宁安原是渤海国的首都所在地,那曾是亚洲最大都城之一,街市不亚于当时唐朝长安城的规模,人们的生活也过得十分富裕。
正因如此,受到了契丹的觊觎。
强盗的铁蹄踏破城池的一刻,昔日繁华毁于一旦。
契丹由此也感到了害怕,害怕这样的一座城池会唤起人们的回忆。于是契丹人放了一把火,让一世大都竞相赴焰。
数月过去,惟余一片瓦砾。
我写这段历史,不是别的,是想起了那片瓦砾,后来的考古人员发掘这片遗址时,竟然发现那些瓦砾多被粘合在了一起。可以想见火烈的程度。
瓦是经历过高温考验的,如何经不住这场火了呢?一定是瓦上的其他物质的混合与凝聚加上爆烈的烧灼,方使瓦体产生了化学反应。那些伴随着生活的至今不好得出定论的物质,化入了瓦中。
这么说来,也许那瓦中会有柔弱的香肤凝脂,有坚实的金银瓷玉,以及无数哭喊与笑声。
一切都消失了。
只是那些瓦还在,尽管它们已经变成了另一种物质,但它们还是以瓦相称,证明着自己也证明着历史。
我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地震发生之后,很多的房屋夷为平地。砖头土坯毁弃一地。
一个村子一个村子都是如此。
远远看去,只有瓦在起伏,像一只只被折断的翅膀。瓦最终仍然恪守着它的责任。
一大片的瓦,说确切点,是瓦的荒原。活下来的我站在荒原上,突然想哭。
我哭了。
开封的宝物太多,那些宝物多埋藏于地下,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翻腾出来,就会让人惊奇。有人说,在开封随地捡到的一片瓦,说不定就是大宋江山的一角。
多少年前开封对潘杨二湖清淤,抽干了潘家湖的水,没有往下挖几下,就发现了瓦,那不是一片两片的瓦,而是一大片的瓦。
说是瓦,实际上是一片瓦砾。
说到瓦砾就让人心酸。因为瓦砾就是废墟,就是惨遭祸端的残留。潘家湖的这片瓦砾,也当是如此。那么,这是一片什么瓦砾呢?据说这里曾是周王府府邸,一处十分阔大、十分豪华的庭院。有人推断是遭遇了突然的袭击,那或许就是一场大水,使得这一大片王府完全地被淤泥掩埋。
淤泥一点点清理出来,能够看出一进一进的院落,院落门前的门当和兽石,曾经的花坛和树木,防火的水缸以及青砖铺就的地面。那个地面很低了,它低于了潘家湖的水面。说明过去的开封的位置。大量的黄河泥沙灌入了古老的都城,一座美丽的城市只能藏于水下了。
如果不是潘家湖的开挖,谁又能看到这样的院落呢?大水之下的开封不知道有多少院落静静地沉睡,或许也是这样,一进一进的院子依旧,房屋的摆设依旧,甚至花草树木还能辨得清楚。
可以想见,最先遭受厄运的是瓦。
大水来时,是齐着屋顶推进的,那些瓦就像一些纸片,被即刻冲散在了狂暴之中,随之纷落于水底,依然对自己守护的房屋不离不弃。就这样,在一个个院落的跟前躺下来,在院落的主人旁躺下来,尽可能地躺成原来的姿势,以便多少年后,让人辨认出,那是大宋的姿势。
只是在清理的时候,这些瓦还是被冷落在了一边,人们比较在意那些大的物件,那些物件显得更有价值。我捡起了一片瓦,看了看,也是随手抛弃了。当时不知道拿走一片,没有那个意识。那些瓦,或许在不久,又被新放进来的水重新淹没。
我现在看到的清园,就是那梦华的闪现。我终于又看见了瓦,那些久违了的被沉埋在水下的瓦。一个个宽街窄巷,瓦鳞次栉比。
我觉得这个鳞次栉比的鳞,很能形容瓦。站在虹桥上、站在上善门楼上看去,就看见一片瓦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现在在乡间是看不到的,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承受了一个时代的荣耀。
那些整齐的地垄一样的瓦,被进到这个都市的人看得一阵惊喜,一阵崇敬。茅草房屋掩在勾栏瓦肆之中,茅草不会使人有这样的感觉,只有瓦,青蓝色的一片,映照着青蓝色的天空和河水,那是多么宏阔的世界。那就是“大宋”的世界。
郑州富士康的一名员工,趁周末休息闲转,在一处施工工地发现大量的黑青色的残砖碎瓦。机器轰鸣,那些躲藏了很久的砖瓦,正默默承受良知和疑惑,报警电话响起,文物考古专家赶到现场。
是一处较为典型的西汉中晚期墓葬群。工地暂停施工,进行抢救性发掘。
又是发掘,在近几十年的时光,我不断地听到发掘的字眼。发掘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又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发掘使我们有了了解和见证,也无形中造成了一种破坏。
实际上,发掘和破坏是联系在一起的。乾陵至今没有发掘的原因就是怕受到破坏。
由于有着很多的破坏,便不得不进行发掘。而发掘出来的历史,很多都不能在原地停留了。
包括那些砖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