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开封
(2014-03-17 13:05:06)
标签:
开封宋朝东京汴河清明上河图王剑冰文化 |
分类: 散文 |
开封开封
王剑冰
一
经过了冬天的休整,汴河已经显得饥渴难耐了,皇上和大小官员早已经开始议论放水通闸的事,汴工们也各就各位,等着一个时辰的到来。
一声号令,汴口掘开,凛冽而清寂的河水欢快地涌进来,干涸的汴河立时波涛滚滚。整个开封都变得活泛起来。
开封,真的开封了!
二
那些在汴河下游外口沉睡的船只,突然惊醒一般,闹闹嚷嚷地起身,准备一番就向东京进发。
更远处的船只是算着时间赶来的。路上有一个提前量,那就是正好在汴河开闸的时候赶到。
你就看吧,大大小小的船只,浩浩荡荡地掠过一个个村庄、口岸,一路沿着汴河逆流而上。沿河较大的港口,早成了繁华的城市,更利于船客的歇脚和商贸活动,这种活动一直伴随着进京的船队。
百姓在这时争相出动,也就有了两岸的交流。有趁船的,有贩卖的,有供货的,这就使得更多的货品和人员涌入汴河。
有人问,这些顺着各种水路进来的大小舟船,抵达开封最集中最热闹的景象是什么时候?回答是:清明。
清明是一个好记的日子,也是上游水大的日子,清明船舶入京,也有一种祥瑞之气。
当时的汴河,东西横贯东京城内外,进出与开封的外城、内城相交,共有四座水门。我们看《东京梦华录》中的一段记载,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夹岸百余丈。可见水门作用,也见出开封对汴河的管理。现在人们已经找到了汴河下游这个重要的东水门遗址,虽然再没有了浩荡水涌,但还能想象出当时逆流从东水门进入东京时的震撼场面。
你就看吧,一时间,船帆飘展,槁橹晃动,纤号四起,汴河上下,一派喧腾。
只有在北宋国都东京,才能看到这种少见的景象。
三
船一路浩荡自由,到了京师,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狂野的性子不得不收煞,各种关口,各种桥梁,都会显得小心谨慎,稍不注意,就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麻烦。因为是上水,所费气力也会更大。
满载货物的船只,被压得吃水很深。大船在瞻前顾后,超船时小心翼翼,小船穿行其间,还较为便当。水花翻涌,泛出片片光芒。
虹桥一带,是京城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很多货物在这里上岸发散或下船装运,也就集中了各种商号,更有旅店酒肆、妓馆烟行。
所以虹桥前后的船只最多。
从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到:一只大船过虹桥的时候,船夫们有用竹竿撑住岸边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慌乱中看到桅杆高出桥洞,便急忙放下。邻近船上的人在指点着吆喝着,船里船外都在为这艘大船紧张。岸上的和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看着,议论着,为过桥的情景捏一把汗。
四
岸上更是车水马龙,熙攘纷扰。
牛马车、人力车,手推车,加上肩扛人挑混杂其中。货栈仓储全都大门四开,笑声喊声一片。
卸完船的或者重新装载,或者空在那里,先上岸寻一处好酒坊,或一处好妓馆,吃上一碗,乐上一乐再说。
开封城是让人翘首的大都市,行船来这里是一种向往呢。很难见到的高大的城楼显现出来,船工们过了水门就露出了惊奇的神情。
汴水两边的屋宇错落有致,茶坊、酒肆、脚店、肉铺相挨相挤。辉煌的是宫殿庙宇,严整的是公廨衙堂。
大些的商铺挤着众多的人,绫罗绸缎、珠宝香料、山珍海味,全是专门经营。另有药铺门诊、车马修理、看相算命、理发修面,生意也是上好的。
新开张的商店门首扎起彩楼,放响了鞭炮,招引着一群人驻足,有小人趁机跑过去捡拾零碎的炮仗。
一些文人墨客必然是往来的,在这汴水两岸游走,酒肆客坊,聚会吟诗。不定哪一只船摇过,船头会站着大家熟悉的哪个名人。
说书的园子,算命的摊子,杂耍的圈子,耍猴的场子,到处都围着人。勾栏瓦肆中整着更大的玩意,斗鸡的,说唱的,杂耍的,玩球的,跑马的,一阵阵喝彩从这里那里传出。
五
京城附近同样显出热闹。
京师里的人从一个个大门小门、从一条条宽街窄弄、从一道道大小桥梁逶迤而出,而后散在城外的大路小道上。
踏青扫墓是其中一项,“王家纸马店”之类,正是专门卖花圈纸马之类祭品的,此时的生意正好。也有人在途间推车摆摊卖些草黄纸和香火。
野外,大桥小桥互映,老柳新杨相交,薄雾中掩映着茅舍茶店,恰恰的燕雀斜飞在空中,微风吹来,田地间的绿色又浓了一层。
骑马的,挑担的,背筐子的,带孩子的,各色人等在路上来来往往。回来的行人,有的带着顺便打的柴草或新挖的野菜。其间一顶小轿,轿里会有一位妇人露出脸来,呼吸着新鲜的气息。
开封,在又一个清明,将自己描画在了历史的图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