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剑冰
王剑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578
  • 关注人气:5,8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新浪专访】功勋散文家-王剑冰谈萧红(2)

(2012-06-06 08:43:52)
标签:

萧红

萧军

端木蕻良

乡土文学

沈从文

女作家

生死场

呼兰河传

王剑冰

文化

分类: 评论

转载【新浪专访】功勋散文家-王剑冰谈萧红2

    

 

 

      2. 新浪记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双字即以概括,哪两个字呢?风骚也。何为风,风者,现实主义也,诗经乃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何为骚,浪漫主义也,离骚也,楚辞乃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风者,具哲学的普遍性;骚者,具哲学的个性。前者,与大众关联,后者则紧紧与文人的理想关联。萧红的散文,是以其自身经历为素材,与她的小说一样,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萧红写的关于回忆与缅怀鲁迅先生的散文,是所有纪念鲁迅散文作者里最出色的。萧红临死前,说没有鲁迅,就没有萧红。请先生评价一下:鲁迅对萧红文学创作有什么深刻影响?

 

 王剑冰:

 你对风骚的说法十分好,风原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离骚》,后来便成了对文学的泛指。而引申成你所说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词义更为深远或说浅显。

        我前几天刚从青岛回来。在那里我找过萧红与萧军的故居,那时很多文化人都住在青岛,也有一个很好的氛围。萧红就是在那里写出了《生死场》。而他们住的时间并不长。萧红是1934年的深秋,同萧军乘船离开青岛的。为什么要离去呢,那就是他们想结识他们心目中敬仰的鲁迅,并想有大的眼界。他们与鲁迅书信交往,由拘谨客套渐渐变得随性自然。在信中萧红敢于向鲁迅对她称女士抗议,鲁迅也开起了幽默的玩笑,于信尾划出箭头向萧红标明俪安。鲁迅当时是拒多数陌生人以门外的,只有萧红和萧军,他们几乎是唯一受到热情接纳的,而且是家庭式的迎接,许广平和孩子都出席了。这既让萧红惊惶,又让她感到温暖,同文学大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此后,萧红成了鲁迅家的常客。

        鲁迅对萧红是十分关心的,让她认识了很多能够关照她的人。鲁迅还高度评价萧红的《生死场》,他这样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是很少这样赞赏人的。鲁迅死前数月,还向汉学家斯诺推荐萧红,说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鲁迅对萧红的影响与关照对萧红的文学创作是深远的,萧红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声誉由此奠定。鲁迅死后三年,萧红写出了悼念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这是一篇如春天的狂放之河一泻而出的文字,质朴而又带有着丰沛的情感。萧红写出了一个真实的鲁迅,比如鲁迅的平常生活,包括穿戴习惯、待人接物,卧室书房的摆设,患病期间的检查与治疗等,还有对美的鉴赏与认识,包括对萧红穿戴的关注和议论。从文章看到与鲁迅的接触中,鲁迅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萧红,包括对文学、社会、生活的态度。没有这样的感触,萧红自然写不出这样的名篇。后来萧红又写出了经典之作《呼兰河传》,这都标志着萧红的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如果不是因疾病而早逝,萧红对中国文学的建树不可估量。

 

 3.新浪记者:

 就像萧红的一生那样,她最动人的作品,当属长篇名著《呼兰河传》。萧红的《呼兰河传》,与鲁迅的《阿Q正传》,被学界内部称为现代文学史的双传。萧红的名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女性中,唯一被国际天文学家定为天文学专有名词。萧红位列亚洲中文作家第九位,而且前十名唯一的女性就是萧红,就连丁玲、冰心、张爱玲这样的大腕都未能挤进前十名,可见萧红是被世界认可的。萧红的《呼兰河传》,与沈从文的《边城》、芦焚的《果园城记》,被业内人士,推为现代文学三记。也有说废名的《桥》、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孙犁的《荷花淀》这四部小说,现代文学中,被视为标准的诗化小说的四部经典之作。语言的诗化、结构的散文化和片段化,是《呼兰河传》重要的乡土特色,有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有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因而,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请先生从散文学的角度,全面评价《呼兰河传》的魅力之所在?

 

 王剑冰:

 其实你已经对《呼兰河传》总结得很好了,确实如你所说,《呼兰河传》是萧红最有影响的作品,它的诗性与散文化构成了它的独特特征。有些小说我们看的是人物和情节,而这部小说我们品味的是文字溢放出来的自然美。这个长篇完成于1940年底,也就是说是作者离世的一年以前。在这部书中,萧红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思想上同样延续了《生死场》中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批判,通篇弥漫着凄情婉寂的情绪,体现了萧红的悲剧意识。

        《呼兰河传》在结构上与其它小说完全不同,它不具备贯穿全书的线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主要以氛围和情感来营造、结构全篇。语言的缓慢与从容,使小说沉稳宁静,其间的机智与幽默,凸现着萧红聪颖智慧的光芒。读这部小说,宛如于繁星当空、微风吹拂的夜晚,听萧红深情满怀地讲述那凄婉、沉郁而美丽动人的呼兰河。我们看这样的句子:

     乌鸦一飞过,这一天才真正地过去了。

        因为大昴星升起来了,大昴星好像铜球似的亮晶晶的了。

        天河和月亮都上来了。

        蝙蝠也飞起来了。是凡跟着太阳一起来的,现在都回去了。人睡了,猪、马、牛、羊也都睡了,燕子和蝴蝶也都不飞了。就连房根底下的牵牛花,也一朵没有开的。含苞的含苞,卷缩的卷缩。含苞的准备着迎接那早晨又要来的太阳,那卷缩的,因为它已经在昨天欢迎过了,它要落去了。

         这以清新自然构筑的文字,是一种散文化的笔调。茅盾先生对这部小说青睐有加,当然也是对萧红十分看重。在萧红死后的1946年,茅盾为这部书写了一个长篇的序言,他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一个著名小说家对一部小说的认可,奠定了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也说明了散文化的小说同样可以成为经典。这多年,它给了我们以先期的指引,使许多作家学习模仿,汲取其间的养分。这样说来,散文家和小说家都应该认真地研究这部小说。对这部小说的尊重程度越高,获取的东西也就越多。

 

 

4.新浪记者:

茅盾先生说过:《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另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说: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萧红的很多散文与小说《呼兰河传》一样,近乎都兼备北方风俗画的特点。风俗是历史的,文化的。上世纪80年代走爆的大历史文化散文风潮,并非首次独创。因为,早在五四时期,那个文化剧烈变化与震荡的年代,就出现了大历史文化散文,而萧红的则很细腻,虽无历史典故的味道,但那个时代生活的现实,却极其强烈的感染读者。就是说,乡土情节与诸多作家相互关联,比如:鲁迅、茅盾、沈从文、萧红……等等,请王先生从乡土文学立场,谈谈萧红的文学成就(是否说地位)?

 

  王剑冰:

 乡土是文学的本质,是文学的基点,没有乡间的生活经验,就不可能造就出伟大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所以说,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都离不开乡土的滋润,那种乡土情结,永远隐在他的生命中,而那种无法舍弃的情感,也总是溢于他们的文字间。身体离开不可怕,要是精魂离开了乡土,就自动远离了经典。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很多作家陷入了这样的危机之中。

        你总结的是好的,鲁迅、茅盾、沈从文、萧红等都是从乡间走出的,他们最感人的作品也与乡间有关。其中浓浓的乡土味,总让我们感到亲切无比。

 萧红一生写了大量的散文和中短篇小说,这些大都是乡土的,这与她生活的那条河密不可分。我曾经三次去过萧红故居,萧红小时的住所离呼兰河不远,那完全是一个极具北方特色的乡间小城,她家的后院就有着一片不小的菜园,如鲁迅家的百草园一样。里面种着各种蔬菜,当然还有蜜蜂和蝴蝶,有着各种各样的花儿和小虫子。萧红还会到不远的河边,去看春的清流和秋的漫漶。看黑土地上生长着的玉米和大豆高粱。而乡间普通人的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的命运也深深入心,这完成了她童年的积累,所以她能写出那些至情至深的散文,写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当然还有诗歌,只是诗歌的成就没有她的散文和小说大,也就游离了人们的视线。实际上在那个白话写作刚刚尝试的时期,萧红的诗歌同样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春曲》、《沙粒》等。有人说萧红的作品还是有点远离现实,没有抗争性的东西。我认为不能单一地看待,她的作品里反映的社会现实同样表达出她的思想,给人以启示,如她的《一粒泥土》、《拜墓》、《寄东北流亡者》、《九一八致弟弟书》等都表明了一个女性的现实精神。这些作品虽写于不同的地域,但都有乡土的意念。萧红1942年病逝于香港,病逝前一年多,在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心境下,她还在写着关于乡土的作品,可见那是她的依恋,也是她生命的支撑。作品是他的经历或可也是她的交代。谁能说在动乱的南国,萧红不是无比深情地遥望家乡呢?我们从萧红作品中所汲取的最多的养分,就是乡土的养分,而这个养分,始终滋养着中国文学的苍天大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不能绕过萧红,研究中国的女作家,萧红更是屈指的文学主将。而要研究中国文学的流变,尤其乡土文学的发展,萧红的作品更应是必得关注的对象。

                                                     (未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