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新浪专访】功勋散文家-王剑冰谈萧红
(主宾-王剑冰 2009-11-21日)
岁寒之际,雪花飘飞,大自然像一首美丽的散文诗,我们读过王先生如诗的散文,譬如,我小时侯,就读过先生的散文——《绝版的周庄》,入选了上海高中语文课本,并被刻碑于周庄,先生被周庄授予荣誉镇民。先生的散文成就,有目共睹。今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女作家-萧红,诞辰98周年。今天的采访,就从散文学的角度,来解读大历史视野下的才女作家——萧红。
一
新浪记者:
萧红,十年流浪,就像生活在背景里,现在大部分人对她的了解,停留在外在的层面,深层次的则是“萧红学”的兴起。萧红的散文,是萧红成就的重点,而《商市街》是萧红四大代表作之一,该散文集取材于萧红夫妇浪迹哈尔滨商市街那段生活,而该系列散文的创作,则完成于萧红抵达上海之后,就是说写作的时间距离素材发生的时间,已有二三年了。这是一种生活的沉淀。该散文集出版后,风靡当时,再版数次。请先生谈谈萧红的创作道路,对当代散文创作有什么影响?
王剑冰:
看来你对萧红及她的作品还是熟悉的,而且提出了《商市街》这样的一部作品,这确实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乃至当代文学都有着较大影响,对研究萧红的生活道路和创作轨迹也十分重要。
《商市街》是经过时间的过滤和作者情感的沉淀以后创作的,写作于萧红初到上海时,是对她和萧军在哈尔滨一段生活的回忆。《商市街》采用的是简单素朴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散文的方式。作品中展现的生活细节,无不是围绕着生存问题。爱情的浪漫让位于生活的艰辛。在商市街上,萧红常常一个人呆在小屋里,常常感受到寒冷和饥饿由此尤为害怕离开恋人的关爱。比如在《雪天》中,萧红写出了接近生命本质的苍凉感。昏睡一天周身疼痛的萧红所面对的,是由灰变黑的小屋子,窗外喧闹的街声,过道里各种各样的皮鞋声。这些都构成了饥肠辘辘焦急等待男人归来的萧红孤单与无助的氛围。
从童年、少年的求索直到中年夭亡,萧红一直处于苦难与坎坷之中。而她的不屈的性格和她对文学的天生的敏锐,使他及早地与文字结缘,那或可是她生活以至生命的一部分。个体生命的回忆是萧红特有的创作手法,即有人说的“回忆构成了萧红的灵魂的自我拯救的方式。”她将见到的,经历的,不断地记录下来,当然有些进行了小说样的文学再创作,她把从文友和先辈那里学到的东西消化利用,表明他的过人的文学才能。加之她有幸地遇到了萧军、端木蕻良以及他们周围的文学人,还有鲁迅、茅盾这样的大师,所以她能够进入中国文学的先锋队列。特定的童年生活,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养成了萧红任性、倔强、执着又敏感、细腻、柔弱的性格。这一性格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及文学创作。敏感与细腻使她的作品具有沉郁、悲凉、寂寞的风格,不屈的女性性格又使她的作品具有雄浑刚健的特点。这使她成为与众不同的有着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女作家。
这些对我们当代的写作依然有着好的启示。中国的散文之所以走了几十年的弯路,是虚假空泛、华而不实的写作损坏了自己的形象。那么,进入新时期后,出现了十分可喜的新文学现象,尤其是散文的回归,这个回归就是回到了五四时期的自然纯粹、真实真性的散文内质。女性散文更是成为一大亮点。他们以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植入于文字,毫不遮掩地将个人隐秘的一角展示出来,让人看到那些至性至情的内里的东西,从而引发文坛的地震一般的轰动效应。这一点,萧红自然是先行者。她以精微细腻的生命体验,以女性特有的直觉与思考,直接而具体地去关照女性命运,反映并且解剖女性作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给中国文学所注入的女性独立与觉醒的最新意识。
萧红作品中发散着久长魅力的语言,同样表明了萧红对现代汉语的探索与实践,为后来者垦殖了一条草木英英的自然之径。试举例子吧,如《雪天》中:“我扬起头来,看见那一些纷飞的雪花从天空忙乱地跌落,有的也打在玻璃窗片上,即刻就消融了,变成水珠滚动爬行着,玻璃窗被它画成没有意义、无组织的条纹。”真切而细腻地展现出内心的无助之光。还有《最末的一块木》中:“脱掉袜子,腿在被子里面团卷着,想要把自己的脚放到自己肚子上面暖一暖,但是不可能,腿生得太长了,实在感到不便,腿实在是无用,在被子里面也要颤抖似的。窗子上的霜,已经挂得那样厚,并且四壁的绿颜色,涂着金边,这一些更使人感到冷。”对冷的描写那么真切,寒而入心。
现代文学史对萧红在散文上的贡献有些淡化,这主要是她还有小说的贡献。我们研究散文,写作散文,萧红应该是一个坐标,尤其是女性散文的坐标。
(未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