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白鹭洲文学大赛作品
王剑冰
吉安历来是文学重镇,有庐陵文化说辞响亮上千年,所以何时出现一批人物也是不必稀奇的事。看到吉安《井冈山报》的征文稿,正是2011年的岁末,心拍合着篇篇文字的跳荡自是不一般,似也像蓑翁迷恋于江南春景,感怀萦绕不去。
先是看文,按照安然发来的顺序,看了几篇又从顺序的后面再看几篇,什么心理呢,可能就是好东西多了随便捡拾吧,一下子看不完,再打开电脑时,又去看诗,一口气将诗读完,再回过头慢慢看文章。最后就是反复品味了,大致过了三四遍,也没能顺利分出个子丑寅卯,水平上下不差多少,有些语言稍胜,有些内容占先,品评的过程就觉出《井冈山报》的水平了,都是筛选出来,发表出来的,能互相差到哪里嘛。真个是举棋不定,有些名次排完,就又换了位置。当然最后的结果,并非我一个人的意见,完全是一种综合。今天所谈,也只是个人意见。
首先是我的评判标准,我觉得既然是文学征文,还是要看文字的表现力,也就是看对文字的理解及个性化运用和感情融入文字的处理能力。缺少这种表现力,文章就缺少了灵性,缺少了温度,缺少了质感。第二要看有没有新意,包括题材的新、思想的新,也就是是否有独特的视角。第三看篇幅与浓度,篇幅短而浓度大则为首选,现今阅读,就是要看精粹。
这样下来,我就比较赞赏那些有时代色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但却不是追风的东西,是完全个性化的带有自我情怀的作品,这样的文字是来自内心的,没有模仿和做作的。比如《南方工业生活手记》,叙述的是打工族的生活,鲜活而生动。当然这是题材的问题,重要的是里边融进了更多的感情,运用了更多的语言素养。《 燕呢喃》写人与燕子的相处,写得细腻而有情趣,读了心生感动。
征文中忆旧或者怀念的文字不少,这也是常常引起我们提笔写作的动力,但是不能光在文字中自我感动,而感动不了他人,这就要看挖掘的够不够,找没有找出与他人不同的东西,《水流云在》写出生命的内质与时间的力量,语言和描写都有独到处。《记得来时路》写了婆婆的巷子、婆婆的屋、婆婆的生活,散淡却形象鲜明,场景处理得像镜头,简洁而诗性。《柚花祭》以树写人,树与人互相映衬,而且映衬得自然天成,感情的叶子纷纷然然。
其实涉及文化内容的作品是不大好操作的,因为那些材料或许很多人都知道,那就要看能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能有粘贴的感觉,是把材料充分打碎搅烂后变成一件新东西。而这个需要有很好的研究功力和文学功底。《丹青笔记》写了两位老艺术家,似见到了两棵苍然遒劲的树,让人心生景仰。描写的功力、个性的表现凸露其中。《庐陵文骨》重点写了三个人,但后面的总结甚好,三个人只是枝桠,根结是庐陵人的精神气质与生命追求,行文如行船样自然顺畅。
有些或许是因为题材的缘由,或许是限于篇数,或许是评委意见不能统一,没有入选,未免有些遗憾,但不能说同获奖的有多大的差距,《斜风细雨不须归》、《半城烟沙》、《东门老街》、《老屋深深》、《 柳姬小传》等,都是不错的,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诗歌表现的一个是语性,有些是很空灵的,跳跃感很强,让你的阅读时常出现障碍或者转向不及的误差感。再有就是十分的朴拙,到了极点的朴拙,文字或者叙事,让你真实地感觉到那种朴拙的美,感动于不漏声色的文字表演中。这两种做法我都佩服,因而也一直找寻这样的作品,真的,达到这样水准的确实是不多的,所以才要我们的诗人去追寻。《赣江流云》是放在散文中评出的,其实是散文诗,如放在诗中也可为一个代表。从《井冈山报》选用的几首诗歌来看,还离那个高标准有点距离,而我们打开一份刊物,不也是很少能翻出于心底拍案的好东西吗?所以回过头来再看这几首作品,就又可以说是显出了一个吉安的水平。诗歌最后没有评出结果,概是评委的意见不能统一,这也说明《井冈山报》的认真原则。
总之,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征文,举办这样的征文活动,有利于挖掘吉安的有生力量,调动人们关注吉安、热爱吉安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吉安地区的创作水平,推动吉安的文化发展。写完这篇东西凭窗南望,吉安的春天或已翩然而至,愿我热爱的那片土地处处都是桃花流水白鹭飞的景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