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胜:王剑冰先生的新浪博客
(2009-11-01 07:28:08)
标签:
俞胜王剑冰周庄唐山大地震文学评论网友游记哲理博客回忆文化 |
分类: 评论 |
分类:评论 |
王剑冰先生的新浪博客
俞胜
王剑冰先生的新浪博客开通于2008年2月1日,第一篇博文是篇杂谈,叫《回忆的深处(二)》。我猜想,那时候他开博客,可能是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既然有别的作家开了博客,那么我也来开开又何妨。我这么猜想,论据是在他的博客中,我没有找到《回忆的深处(一)》。您想想,如果您是有心插柳的话,您能不把《回忆的深处(一)》放到开篇?可无心插柳,柳却成荫。截至2009年9月17日14时,他的博客访问量已达到近17万人次,柳树不但成荫,而且枝繁叶茂得很。
剑冰先生的博文多为散文,有写景的文章,有写人的文章,还有散文诗话。他写景的文章自然是不必提了,一篇石刻的《绝版的周庄》即可明证。他写的《佛境》一文,澄澈清明得有丝丝的禅意。写人的文章多关注一些底层的小人物,展现这些人物身上善良、美好的品德,读得让人心里暖暖的。如《我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系列。
我原有不知天高地厚,要为剑冰先生的文章写一篇评论的打算,可真要动笔时又想,给他写评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因为他的文字这么优美,晶莹剔透得如一只美丽的白玉盘,你要是在白玉盘上添锦绣,没有真功夫,只会点上一块黑斑,想这样的评,剑冰先生也必不愿意看,也必不乐意让我写的。二是因为剑冰先生已是名声在外,许多年来,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写过读他文章的评,大家小家,短短长长,真不知有几何哉?北齐人颜之推说:“读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即使我不知天高地厚,敢于妄下雌黄,没准我所发的“真知”是别人早已所发了的呢,如果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不免有“瓜田纳履”之嫌,我想也是不美的事。三是因为我读了剑冰先生的博文后,发现有许多网友跟帖,个个都评得到位,皆有真知灼见,一想,何不摘录一二,以飨读者:
网友“兰心”说,喜欢剑冰老师的文章,尤其欣赏其朴实、自然、隽永的文风,而文字中不经意流露的善良悲悯的情怀,以及文章敏锐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更是令兰心敬仰。
网友“蒋淑玉”说,王老师的散文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个高度,是真与美的结合。清新明朗、淡雅洗练的语言,或深远或雄浑或沉著或清奇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烈地叩击着读者的心,仔细咀嚼,满齿留香。
网友“弓力”说,就我个人对剑冰先生散文的学习认识,有三点印象最深:一是游记类、行走类文字,所占比重虽然很大,但在构思上和表达上,既不愿重复别人、也不愿重复自己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二是写人记事类文字,抓特点与“画眼睛”的本领。三是历史文化类散文,史料运用与情感抒发、哲理升华、思想开拓等方面的衔接转换的功力。文学创作,说到底无非就是“发现”与“表现”四个字。剑冰先生恰在这四字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网友“书女英慧”评他的博文《我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系列:在这些或飘逸或深刻的文字中,总是能感受到剑冰先生的善良和挚诚。7月28日,这个大灾大难的日子,一直深刻在先生的记忆中,先生用这样真诚动人的笔触,记下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还有对那些人和事的怀念和牵挂。也就在这些对人和事的描写中,透出先生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
您看,网友的跟帖岂不要比我勉为其难写的强百倍。
读剑冰先生的博客,我尤其佩服他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位网友。他在回复网友的跟帖中说:“对待别人写你的文章,你把它挂到博客上,也是对人家的尊重与回报的一个方式。”(见博文:林非: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读王剑冰先生的散文)正是因为尊重,所以他的每一篇博文,网友跟帖少有“捧臭脚”的,每一篇博文,他自己是认真地写,网友是认真地读和评,而他对于每一位网友的跟帖都认真地回复。每一篇博文后面的跟帖,如果您从头读下来,简直就如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学评论课。
在网络文学蓬勃兴起的今天,有人担忧,网络文学的盛行会对优秀传统文学造成挤压。但通过剑冰先生的博客写作,您可以看到,网络只是传播手段,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没有本质的分野,而且网络还给作家提供了便捷的与读者互动的平台。在网络这个园地里,如果不栽种上鲜花,那么杂草就会横行疯长。
相信剑冰先生的博客实践将会为更多的传统作家“触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