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迷楼迷楼

(2009-03-22 07:16:59)
标签:

杂谈

分类: 乡情亲情散文

迷楼迷楼

 

王剑冰

 

 

在古镇的深处,躲着一幢小楼。

小楼挤在其他小楼的中间,并排着立于水上。

从外表看不出什么更特别处,然而却有人穿过深深的中市街,或越过贞丰古桥,匆忙的身影,一会便消失在这幢小楼之中。

抬头一个屋檐下飘着一个幌子,竟是这楼的名字,迷楼。

我第一次见这座楼,是在晚上。

中市街的店面大都关了,隔三差五的有一些铺面还未打烊,也就吸引着脚步往前走。

一直地就走在了这座楼前,而这座楼门早已关掉,暗光中就见到了迷楼的幌子。

一时忽发联想,想这座楼一定有什么来历,别是像《聊斋志异》中的什么楼,有着什么狐仙的故事。

这时看迷楼,黑黑的,肃肃的一座楼。

不由地倒吸一口气,撒脚就往回急走。

巷子里就静显出我的踉跄的脚步声。

直走到富安桥头,才觉出身上汗湿漉漉。

迷楼给我留下了第一印象。

第二天问当地的朋友,迷楼的故事中一定有一位女子,他们说是的,名叫阿金。

好名字,金子主贵,少见,亮眼,敢叫这名子的姑娘,不用想了,一定是位江南秀女。

朋友就说,那是自然。

我说,这秀女一定住在这庄里与一个男人发生了一段故事。

朋友说,岂止是一个男人,是一群男人,而且这些男人还都是江南名人。

怪不得,如此说来,这迷楼之迷就在这里了。

说着也就来到了楼下。

当门一通对联:

 

周庄古韵地,

迷楼风流处。

 

难道是一座青楼不成,只是这女子也如望江亭边上的薛涛,才貌出众,留有一世好名声。

进楼方看到,依然是方桌长凳,同别的茶楼无大别处,只多了些古朴与温雅。

正看中,恍忽有一女子走出,轻声细语,招引上楼。

楼上就更显神秘,一座女子的阁楼,会是何样景致?

就见了三五男人,一位女子,真人样围在一起,谈诗论画,指点风雨,叫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的,一帮大文人。

大文人也是人,也爱美女,在四面环水的这个古镇里,丰华正茂的热血青年,芳姿秀色的江南女子,如何不有痛饮酣歌,唱词赋诗。

于是真就有了百余首诗篇,结为《迷楼集》,这迷楼也就声名远播了。

一晃八十年过去,人去茶凉,小楼依旧。

楼还叫做迷楼,木凳,木梯还在,窗后的水还在淙淙流着,门前的石板路仍就承受着风雨。不热闹也不招眼地静候着谁的到来,来品其中之迷。

此楼听说换了几次主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来了一个大个文人,姓冯名骥才,人们爱叫他大冯。

大冯是个古文化保护主义者,后来的多少年中,他一直是中国民间艺术保护的倡导人。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引发这种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的源起竟然是在周庄。

那时的周庄还未开发,旅游热还未兴起,周庄以一个自然古朴的姿态留存于那里。

民间的生活仍如小桥流水一样没有大的喧闹,也没有大的波澜。

冯骥才就这样在朋友的怂恿下来到了周庄。

这个来自北方的艺术家,一下子就为周庄的古朴迷住了,他觉得自己见到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画,让他心旌摇动。

他是在不经意间走进迷楼的,他对迷楼的兴趣在于那些一格一格的窗子,一扇一扇的木门,然而周庄的人说这个楼的主人正准备把它拆掉,用木材盖新房。

这样大冯觉得可惜万分,连忙问这些木材可值多少钱。

回答说值三万块钱。大冯正在上海举办画展,有两个台湾人想买他的画,想到此大冯说我回去把画卖了来顶这拆楼的钱,看能不能把这楼留下。

果然两幅画卖了三万五千块钱。

当大冯再让人问时,楼的主人却提到了十万元。

朋友说看来是买不成了,如果你以十万块钱再买的话,他还会提得更高。

但就是这样,反而使这座著名的建筑保护了下来。

多少年后它已经成了周庄镇政府的公有财产,成了一处有名的景点。

我想至此冯骥才先生才萌发了往民间的深处里走动的意识,发现了很多的将要毁灭的失传的、珍贵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技巧。

于是他开始四处筹集款项广泛呼吁使整个中国终于行动起来。

越走越远离了那条小巷和那条小巷深处的迷楼。

过去以至将来还不知有多少个普通的或神奇的人物走向那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马洒的色彩
后一篇:中原的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