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人带给我的某些思绪

(2009-02-12 01:48:30)
标签:

木桩

小船

银子

老辈

沈万三

周庄

文化

一个人带给我的某些思绪

王剑冰

 

    初春时节,从东边来的煦风带有着某种悸动的情调,白蚬湖涌动着神秘的波涛,闪着光亮的水田升腾着生长的欲望。

槐树开始抽芽,而柳树早已将花粉四处张扬。

一场小雨紧接着走来,将这包裹了一冬的一个个旧的庄园好一阵清扫。

在晨晖刚刚漫过的时候,只有雨珠一串串通体透明。

在永久伏卧的瓦片上,在只有光阴知道那些细微变化的石桥上和承载着周庄人悠远的过去与未来的船篷上,恣意地展现着自己的天性。

最后由柳绦将余韵一点点一点点地渗透在了只属于周庄的水中。

    这个时候,无论你是从陆路来还是乘船来,都能使你感到周庄有一种冷馨而又幽深的气息,扑面而来,使你灵醒而激奋。

 

 

    下午,费幸林叫了一只船。

下到船里小船便出发了,两个人使船舱显得有些旷,船娘划起来比平时轻松了许多。

小船达到双桥的时候,一改往日的路线,直接右拐穿过石梁桥,往银子浜而去。

这里的水路略显狭窄,下面即是相传的沈万三的藏银处。

沈万三作为周庄人致富的代表,从田亩耕作、水产渔猎一点点做起,竟然作成了方圆百里的首富。没有人知道他有多少钱,但他的富裕后来让朱姓皇帝都感到吃惊,那可真是富可敌国。

    沈万三的商人气中恐有着较多的文人气,起码他少了某些富人中的奸猾。

    有了钱,按说可以办自己的事情,这些钱他是一点点挣下的,其中不知浸染了多少汗水和心血。

但沈万三却向刚刚取得新政权的朱元璋表示友好。

这也算,想为国效力,完全可以花些银两弄个地方官职,尽心尽力实现一方弘愿。而沈万三做的竟是答应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和开支。

可沈万三想都没想就应承下来,不仅出资还亲自督办,其中的心血不比挣取这些银两省力,这是中国历史上鲜有的商人之举。

沈万三的作为也许让我们看到了周庄人的性情。

    城墙很快就筑好了,沈万三完全可以以名载史册的功绩回家修道养身去了,而且朱明皇朝还应该嘉许一个名分,使这个周庄人世代安享这个名分,不说“免死牌”之类的,起码有一块巨匾挂在门头。

    但事实不是这样。

沈万三看着由自己的力量建起的宏伟的城墙,拍拍身上的尘土,从这头巡视到那头,高兴异常,这简直就是一座用银子堆筑的墙,这比藏在水底下要强的多。

沈万三一高兴,就又想起那些银子了。

他要犒赏三军,让朱元璋的弟兄们好好吃上一顿。

沈万三也许是想显露一下江南商人的富有和大度。

当时在中国是很少有人弄懂商人们的底细的。很多富有了的商人,更多的是回家筹建了乡宅田亩。一个商人这么为国家着想实为少见。

这不仅让一般人吃惊,也让姓朱的皇帝吃了一惊。说实在的,他这是二次吃惊。这位靠农民起义发家的皇帝,还真没有见过什么叫有钱人。起初让沈万三出资修建南京城墙,也只是出于国库空虚的无奈,将来说起来对自己也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举。那不是建国之初嘛,待坐稳之后呢,心态就不大一样了。

一个无名无分的江南商人怎敢向军队渗透呢,你来犒军,我朱家王朝的地位、脸面,放哪去?况且农民的意识使他对富人本就感冒。

朱皇帝脸一黑,就差点要杀了沈万三的头。

沈万三慌乱之中还没有想明白自己犯了哪条大忌。一个经营了几乎一生的财富和名声,就这么不值一谈地抹掉了,还差点搭上了老命。

沈万三不是冒了傻气才怪。

 

 

船划过银子浜时,我看到两边仍有整齐的房舍,看不到门,只有一排排的窗子。

黄昏时分,阳光从水面上打上来,给这些房屋和窗子罩上了一层柠檬的色彩,那是一种神秘的色彩。让人发许多联想。

费幸林说,当年这一大片都是沈万三的宅地,住宅、花园和仓房鳞次栉比,气派无比。每天都有各式船儿划进划出,不知有多少金银出入。

遥远的南洋人或许不知道,那些让人心仪的越地茶叶、丝绸,江西的瓷器,吴中的刺绣、织品,徽州的商货发运总部就在这个并不引人的庄子里。

国内人也不知,那些由一只只小船装回的银子,就堆藏在了周庄的浜底。

 

 

 

 

 

    船穿过周庄,来到了野外,那是一片水与田的世界。

水汊纵横中,田地上生长着绿色的庄稼和一丛丛的树木,很是田园风光。

小船转水过汊,最终来到一处较为宽大的湖面。

一座弓起的桥上驮着一个人,远远地向我们挥手,近了才看清是沈晓炫老师,沈晓炫引我走进了由他主持营造的沈万三故居。

这个故居实际上是想象中的,里边自然没有沈万三的遗物,但把沈万三的生命历程展示得却很全面。其中有说朱元璋想要沈万三的聚宝盆,沈万三不给,造成了沈万三的获罪。

聚宝盆一定是传说中的事了,不好成为史料,但沈老师说这也是从史料中来的,明谢肇《五杂俎》和清人的著作中都有提到,而非是周庄人的臆想,且一代代的周庄人也是这么传来的。

我回头看材料,还真看到这样的文字:“沈万三贫时,见渔人携蛙百余,买而纵之池中,翌日,见蛙聚一瓦盆之中,姑取归,聊以濯手。其妻偶遗一银钗于盆中,已而见银钗盈满,不可胜计,乃以金银试之,亦然,由是其富甲于天下。”

看来在多少年前就有关于沈万三发家的传说了。也就正好说明还是没有谁知道沈万三致富的确切原由,只好编排了很多的奇思怪想。

    我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了沈万三有五个儿子,叫金、银、铜、铁、锡,在沈万三发配云南的路上,其中的老五在个旧留下建立了锡城。

我对这点也提出了质疑,有五个儿子也是可能的,但不可能叫的这么齐整。沈老师说这也不是随便来的,也有出处,在民间也是这么传的。

但有一点,沈万三被发配云南留下了不少人文足迹,他在大理,在丽江,还有贵州都有传说。

周庄人为了验证这种说法,曾几次派人专程考察。担当这一任务的就有周庄的几个名人张寄寒、沈晓泫、费幸林等。在我来的时候,他们正要起程再下云贵。

周庄人的这种对历史、文化的认真态度让我感佩。

听说上次他们在丽江考察了纳西古乐,感觉同周庄一带流传的昆曲有某种相通之处,怀疑是不是沈万三带去的曲种。沈万三富足时,喜欢听昆曲,家中就有三班女乐,他常以此招待各方客人,在大摆宴席时让女乐班子边弹边唱,以助酒兴。

沈万三到云南后,发现了利用茶马古道的生意经。这个有着一肚子经商才智的江南人,到了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自然会利用当地的资源做起了当地人并不十分精通的茶叶布匹等生意,并很快积攒了钱财。

远居异乡,不免有怀乡之情,最好的方法是从故乡请来一些艺人。这样就有了一些混合着高原曲调的曲子流传了下来。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朱元璋派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后,允许官军家属随军迁往,这些人大多来自江南一带,这样就有了江南的曲种携带而来。

每到晚间,细腻绵长、耐人寻味的《一江风》、《一封书》曲调会随着月光,随着微风传到很远很远,那里有他们的思念和迷恋。

对于两种说法,周庄人更为前一个推论而感到兴奋,这是多么大胆而又重要的设想啊。就算是两种说法都被承认也是好事。他们的想法也得到了有关人士的支持。

这样说来,沈万三这个人物就更有了传奇性。我期待着他们的研究成果。

 

 

船再向外划去。

沈老师指给了我一处地方。那是远方的一片水。

水边有一个奇怪而美妙的地方,叫牛舌头滩。是一块狭长的露出水面的陆地。

沈老师说,以前那里很好玩,周庄的大人和小孩都愿意去那里玩,上边有草也有平地,可玩水、钓鱼、放风筝、割草。

老辈人都这么玩过来了,谁也没有想到,时间走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些玩水的深潜下去时,突然发现了滩地下边有一个个的木桩。

于是有人偷偷地挖掘起来。

消息传出,引来更多的人。那木桩是越挖越多,多到了让人吃惊让人兴奋的地步。

没有人研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这么整齐的木桩。挖出来的木桩都是很好的木材,可以做家具什么的。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能够找到不花钱的好木料,谁能袖手旁观呢?

最多的时候,会有几百条船围着牛舌头滩。就像打一场攻坚战,场面那个热闹,连周围庄子的人都来了。挖出的木材被一只只小船运回家去,或盖房,或打家具。

消息传到了乡政府,又传到了县政府。县政府立刻派人制止,并调来工程队,找来专门的潜水员、挖桩机,直把牛头滩的木桩全部挖出来。

没有谁能想到,挖出的木料会堆积如山。

在这个牛舌头滩的旁边,就是周庄过去的造船厂。造船厂必临深水,以便造好的船能就势下水。

沈万三总是从家里乘一条小船过来,问一声好了吗,发声令,就有无数的船整齐地出发。这就是沈万三的商船队,他们或沿不远的京杭大运河北上,或走东南出海直达东南亚。

从这样多的木桩可以看出,沈万三是动用了何样的力量建造了周庄第一个深水码头。一个可以调动巨大船队的码头。这是沈万三心志的出发地,也是他精神的回归地。

远航回来,他还是乘一条小船划回那个久别的家,将一身辛劳和满腹自在搁置于自己的床上。出去再久再远,他回望的还是周庄。

一个曾经的深水码头消失了,还有那个远去的船队和远去的传说。

 

 

人们也许只顾意外的收获高兴了,而没有深想这些牛舌头滩木桩的来历。当年沈万三的深水码头就这样永久地消失了。

这也许是沈万三留给乡亲们最后的一点资产。这是真正属于沈万三的。沈厅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沈万三留下的,那是他的后裔的贡献。

至于银子浜,周庄人没有人去集体性地群挖。许木料离生活更近,银子只能是想象中的东西。

至今,仍有老辈人重复着老辈人的话,说沈万三发迹后,并没有为富不仁,他为周庄修桥铺路,周济穷人,做了很多的好事,当地人都称他为沈善人。

沈万三最后又葬在了银子浜,周庄人倒是对这个传奇性的人物给予了特别的照料。给他修了墓,还给他立了碑。

沈万三的生命又回到了原点。

人活着的时候,不愿意虚度光阴,总是要奋斗的,沈万三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定的很高,并且基本上是实现了他的目标。他生的可谓逢时又不逢时,他奋斗并且收获的最好时期是元代。元代的社会环境非常有利于商业尤其是海外贸易的发展。而他又经历了明朝初年的战乱和朱家王朝对富商的倾压。他的人生也可说是辉煌又黯淡。

有人说,挣多么多钱干吗?这不是他所能想的事,他从银子浜发家,最后又归入银子浜,倒是给后人留有了某种想象的余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早晨重新开始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