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散文家王剑冰

(2008-05-21 17:05:15)
标签:

杂谈

教育

评论

王剑冰

散文

分类: 随笔

(转帖)我和散文家王剑冰

作者:符昆光

 

二十几年前,我已经是《散文选刊》的忠实读者。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散文选刊》有位编辑叫王剑冰。当然,那时我不可能预见在二十几年后,我会和他相见,并得到他悉心的指点。

几十年来,王剑冰已经硕果累累。他已成为《散文选刊》主编、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散文理论家。他著有诗歌与散文集《日月贝》、《蓝色的回响》、《在你的风景里》、《苍茫》、《有缘伴你》、《欢乐在孤独的那边》、《远方》、《绝版的周庄》等,理论集《散文创作谈》,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中篇小说《路雪儿》。作品曾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及各类奖项60余种,并被《羊城晚报》等报刊连载,被电视台推介,拍成电视散文,其作品还被选入上海市高中语文课本。他也是鲁迅文学奖第二三四届的评委。

去年,我是去沈从文的故乡湘西的凤凰古城寻找我的恩师——我国散文界学术泰斗林非而偶遇上王剑冰。第一次见到他,他正坐在学术会议的主席台上。我看到红色纸牌写着王剑冰三个字,我马上想到他一定是《散文选刊》的王剑冰。

王剑冰表面看上去大约是四十多岁,但是我没想到他已经是五十出头,孩子都出国留学了。

在会上,王剑冰的讲话,让我深受启发。他说,大家都知道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非常六加一》,非常精彩。其实我们散文也有“非常六加一”,也即是“自然性、修饰性、社会性、个人性、精锐性、厚重性”加上“好看性”,一篇散文如有其中一些特性,绝对是一篇好散文。他接着说,好看性不一定全部好看,有某一点好看就行了。如文字精美,或自然性好、意境好或个性好,抓住一点即可。

有一天的傍晚,我同王剑冰等人沿着沱江,去拜谒沈从文的坟墓。沈从文的坟墓是一块立在半山腰的石头。王剑冰头戴着鲜花编织的花环,一路的妙趣横生,当他站在那块石头前时,他默默地脱下花环放在石头上面,并深深地鞠躬,眼里包含热泪。当时我就想,王剑冰也是个性情中人啊。

从凤凰回来之后,没想到几个月之后,我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又见到他。那次是因为我有一篇散文得奖而站在领奖台上,他是作为评委同样坐在主席台上。由于时间太匆促,这次我们没有作进一步的交流。但是从北京回来之后,我阅读了王剑冰大量的著作,包括他的散文和散文理论等。

王剑冰是唐山人氏,且经历过唐山大地震。他是属于大难不死的人。对地震那段经历,直到现在还心有余悸。他最初写诗,后来改写散文诗,再后来就写了大批散文。因为他经常到各地组稿或讲学,他的文章绝大部分充满游记的味道。王剑冰的散文,单纯明朗,语言纷繁绚丽,以行云流水般的叙事模式,叙述自己所到之处的见闻与感受,于自然随意之中,抒发出独特的幽思。王剑冰的散文,有很大一部分,都具有散文诗的韵味,词藻华丽,给人美感,这也符合他的散文观。王剑冰认为,散文诗发展到今天,再不能是小题材、小情趣、小见解、小篇幅这种孤芳自赏的概念,应大胆突破,写出一些篇幅稍长一点,题材稍大一点的文章,甚至在散文创作上加上散文诗的元素。如《绝版的周庄》、《水墨周庄》就是很睿智很优美很散文诗化,品位又非常高的散文。

第三次见到王剑冰,我怎么没想到会是在我们湛江。

湛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的林书记一直约我给他们学院的学生讲课,由于水平和时间问题,我一直没有应允。五月初,他再次给我电话谈及此事,盛情难却,我接受了他的邀请。手机临收线的时候,林书记说过几天《散文选刊》的主编王剑冰到文学院讲课,问我认不认识他。我听了之后眼睛都大了。我对林书记说,我们算是老朋友了,他什么时候来,请你提前给我打招呼。

5月6日傍晚,我打电话向林书记询问王剑冰来湛的情况,林书记一直没接电话。我只好直接打电话给王剑冰,可惜他关机了。为防意外,我给王剑冰发短信:“据说你到湛江师院讲课,是吗?什么时候?”过了三个多小时后,王剑冰没有给我复机。我有些急了,再次给王剑冰发短信。这次王剑冰给我复了短信“我在湛江,刚给学生讲完课。明天下午三点钟还要给老师讲课,有空过来。”我喜出望外,第二天下午二点钟我提前赶到了师院。王剑冰见到我也很兴奋,他拍着我的肩膀对湛江师范学院的刘海涛副院长说:“我们是老朋友了。”

据刘院长在老师交流会前的介绍,王剑冰昨天给师院的学生演讲的题目是《当代散文的发展与变革》,很遗憾我没有亲耳铃听他的演讲。刘院长特别提到,散文能不能虚构的问题,在学院里师生们的争论有好长一段时间。学生们昨晚能得到王剑冰老师的肯定回答,他心里也很高兴,同学们也很满意。王剑冰在这次的散文交流会上,他一再提到这一话题。其实在凤凰的时候,王剑冰也提到这一问题,只不过当时我不太重视。

散文能否虚构,我过去很迷茫。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我发现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差异更是一个在天南,一个在地北,越听越迷茫。对他们的观点,谁是谁非,我无法作出客观的评判。当然我有我的思考,尽管我的看法不一定成熟,但是作为学术讨论,我当然希望能和王剑冰这样的散文理论名家作进一步的商讨,并得到他的指点。

散文在古汉语时期,是一种官僚式的、文人式的、清高式的封闭性文体。上世纪“五四”之后,是白话文革命才使散文走向平民,并越来越平民化。散文的宽容性、兼容性、透明性、精短性、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并喜爱。在生活应用上,随处可见散文,散文在网络等媒体里,几乎是统帅。

一句话,大众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散文的真情性、实感性、精短性。读者从散文里更容易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分享人生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散文作者如一味用虚情假意来写散文,还有人愿意阅读吗?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人的本性,就是喜欢明亮的东西。我本有意在晚餐后和王剑冰讨论这一问题,因为王剑冰在湛江高校当教授的两位同学和他互诉几十年来的离别之情,我只好留下疑问,待以后有机会再向他请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