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剑冰
王剑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578
  • 关注人气:5,8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的探寻——简评王剑冰的长篇《卡格博雪峰》

(2008-05-16 17:37:25)
标签:

文化

评论

雷达

王剑冰

卡格博雪峰

分类: 评论

         (转贴) 青春的探寻——简评王剑冰的长篇《卡格博雪峰》

                 作者:雷达

 

  王剑冰的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放在案头已多时,一直未及细读,也许这多少有点无意识的轻慢。近年来,写长篇蔚成风气,舞文弄墨者多会于此,大有不出手个把长篇就算不得有出息的作家的架势。我虽不十分了解剑冰,却也知道,他是个出色的散文作家、编辑家,小说的大制作于他属偶尔为之。然而,读完《卡格博雪峰》我却要说,此书颇为好看,富情趣,多悲欢,思人生,叹不平,长智慧,广见闻,至少,在正经历着情爱和奋斗的青年知识者群体中,它极有可能引起一定的共鸣和好感。这就很不简单了。剑冰先生我认识,我想,时下的人情评论固然无聊,但相识相熟者中有人果真写得不错,倒也不必故作公正状而回避言说,那同样无聊。所以,我要在此自由表述对这部作品的一点看法。

  我初觉得,"卡格博雪峰"这题目似乎有点勉强,我还以为是写登山或冒险的作品呢,看了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原来,这是作者苦心营构的一个象征,用来暗喻某种精神高度和浪漫情怀。卡峰在云南,是云贵高原的极顶,尽管人们早把珠穆朗玛踏在脚下,但据说此峰至今尚未征服,故有处女蜂之称。前几年中日联合登山队还曾全军覆没于此。毫无疑问,作者是把卡格博雪峰作为圣洁,坚挺,刚毅,高贵的青春之象征的。

  如作品中女主角之一的曲晶晶的爷爷就是二战中的飞行员,曾在此失踪;晶晶热恋的老教授严炎愤而出走后,为了神圣的艺术,也是殒身于卡峰;而爽朗又娇艳的曲晶晶呢,她与严老合作的长卷,画的竟也是卡峰;甚至另一女主人公路雪设计的服装,商标也叫"卡格博"。

  虽然作者实写的是河南的平民生活,而卡格博远在云南的天边外,相距甚远,但小说中的人物却始终心向往之。不过,路雪和晶晶们与卡格博之间似有缺环,气质上有点不兼容,还难以真正地融为一体,化成一气。

  当然,关于这题目及其意义的引申还可讨论,但它对于整部作品并不特别重要,影响不了作品的形象系统和主要价值。在我看来,这部书首先以其鲜明的时代感和充分的生活化、世俗化描写见长。一些情节和细节是那么逼真,平易,鲜活,刺激,读起来有种置身当代生活潮流之中的推涌感,冲撞感,裹胁感。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感到惊奇:王剑冰乃一文坛中人,他何以对大学校园生活如此地了如指掌,何况还是今天的大学生活?在他笔下,金塔大学的学生,一到了"大四",就不由进入了一个"迷乱时期":毕业论文啦,实习问题啦,分配问题啦,婚恋问题啦,好像全在一个早晨排队涌来,叫人无所措手足。一切从当下性出发。就拿大学生在学校周围"租民房"的风气来说,它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非个中人很难写出或编出。再如路雪在火车上遭到三流氓骚扰、猬亵的描写,真如羔羊入虎口,惊心动魄,不但富于现场氛围,而且带出了社会风气的侧影。校园文学以前也有过模式和套路,无非是些发生在相对单纯环境中的迷失和转变,徘徊和提升的故事,但此作的构思好像来自校园的第一手材料,打破了原先的疆界,提供了不少我们闻所末闻的事情。读此书给我的感觉是,如今社会欲望的浪头正在不断拍打校园的围墙,而开放的校门也日甚一日地直接融入了社会。小说从性爱,求职,经济收入,社会关系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提供了真实的当下感和现场感。作者很善于抓住"跨出"(校园)与"跨入"(社会)之间这最紧张和问题最密集的间隙做文章,在作者看来,这时候的一堂课比真正进入社会后的一课还要关键。

  就这样我们跟随作者走进了金塔大学,禁不住故事的诱惑;一步步陷入,逐渐熟悉了路雪和晶晶这一对姐妹花。小说是以性爱为中心的,以路雪和晶晶为两个点,扇面般地展开了比较复杂的生活。这两个女性,一个求实,一个浪漫,一个本分,一个恣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应该说,关于路雪的描写更加具有动人的力量,也是最易引起共鸣的部分。路雪起先太纯了,纯洁如雪,纯洁如山泉,几乎不含任何杂质,清澈见底。这样一个可爱的人儿,又很不幸,父亲早逝,母亲下岗了,摆一个水果摊,艰难度日。更不幸者,是她太善良了,并为自己的善良所累,吃尽了苦头。她起先委身于救过她的石中,结果备受伤害,后来为求生存她连续遇到周校长,何主编,封主任,范经理之流,送礼呀,恳求呀,却发现个个皆有所图,不怀好意,给人以陷阱四布,社会复杂之叹。她并不是没遇上过好人,比如林之南,谷为等等,问题在于她一度不善识人,在迷雾中挣扎。事实上,路雪所遭受的打击,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依附性的悲剧。正像小说中写的,她想以大学生的牌子换取一个家庭的稳定而不可得。她也曾感叹,能让女人倚靠一生的男人太少了。这个贫家女的觉醒是朴素的;懂得了自立,靠自己的双手,勇敢地面对生活。"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谋亦自伤"作为一种审美范式,今天也未必过时,我们常说的平民情结与之未必没有相通之处。

  我在前面说过,小说的平民写实生活与卡格博雪峰的比喻与形象比照,略显有点缥渺,但并不是说小说没有自己具体的道德理想,只是不那么简单罢了。小说自有它的理想价值和精神渴望,它既鞭挞坏男人又塑造好男人,林之南就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好男人形象。作者推崇坚定,冷面,有学识,有涵养,大度,幽默,充满人情味的硬汉。这些仍带有平民色彩。只有关于晶晶的描写带有"洋气",它很重要;也很矛盾。晶晶其人大胆,热烈,敢爱敢恨,充满青春之火。从她毫不畏惧地挂出严先生为她画的裸体画,即可见一斑。她爱上了可作父辈的严老,严老也因她而春情勃发,此举不管怎么评价,都应该承认是生活之真实。她对严老也并非没有微词,但严老死后,为了给他办画展,晶晶在筹款中所表现的豪气,野气,义气,不能不令人佩服。这是否就是卡格博精神? 作为并非专门小说家的王剑冰的长篇处女作,《卡格博雪峰》很见特色,据说有几家报纸正在连载。我欣赏它的叙述,善于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本领,也欣赏作者对女性的观察细腻,体贴入微,还有不时跳出的朴素的生活哲理的沉思,都很有意思。然而,象证性意象的勉力嵌入,大团圆结尾的匆匆收束,还是带来了一些缺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